西西河

主题:纪念钱学森先生,谈谈造原子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 hwd99

共:💬14 🌺11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纪念钱学森先生,谈谈造原子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纪念钱学森先生,谈谈造原子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钱学森先生去世,我校举行了纪念活动。钱先生是我校创始人之一,在我校担任系主任20年,也是本人读书所在系的筹建者之一。钱先生对中国的贡献是在两弹一星方面。我国的两弹一星是新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不仅当时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我国现在和未来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近30年来,不断有人质疑,认为在当时经济还很困难的时候,搞两弹一星是否恰当,是否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是当时,人们也认为,搞两弹一星,影响了人们的吃饭穿衣。例如,陈毅副总理说,就是当了裤子,也要发展原子弹。笔者提出了分析经济问题,应从物质财富出发。本文借此机会,从笔者提出的经济学应从物质财富出发的原理,来谈谈造原子弹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1955年1月15日,中国启动代号为02的核武器研制计划。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根据最近解秘的资料,为了这枚原子弹的爆炸,中国一共花费了107亿人民币(附后)。与当时国民产值相比,比例达到3%左右,是相当大的。但是,从实物财富来分析,其影响要小得多。

首先,从实物财富个人消费来说,其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从事原子弹科研和制造的人们,不管他们是否从事这项工作,其衣食住行的消耗都存在,不会减少太多。从事后的报道来看,政府也没有给他们多少特殊的或更高的待遇,在困难时期,也大量出现浮肿现象。因此,这项活动没有占用更多的生活消费品,从而对我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影响很小。

其次,我们需要讨论的是这项活动对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影响。就第一颗原子弹制造来说,只是一个研发活动,需要的劳动力和物质财富很少。从实际过程来看,第一颗原子弹所用铀矿石原料来自农民土法富集的,其后加工也是在中试试验厂完成了,只有关键一步,铀235浓缩是在兰州工厂完成的。制造和建设这个工厂,消耗钢材等资源较多。此外,建设实验基地方面的投入,除实验塔和基地工厂,生活设置的建设,并不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因为这仅仅是生活设施建设地点问题。造原子弹的投入,包括了整个生产系统的投入,其最终结果并不只是爆炸一个原子弹,而是我们通过这个系统,制造了相当数量的原子弹氢弹及运载系统,建立了自己的核武库。这个系统的运转和维护,需要投入人力和物力,而其作用在当时主要在国家安全方面。这是必须的。新中国成立后,屡次受到当时美苏两霸的核威胁。没有独立自主的国防,我们就不可能安心搞建设。

从投入的人力来看,建造原子弹所投入的人力比例也是微不足道的。当时参与者有数十万人,看起来数字很大,但占当时国家劳动力数量比例很小(千分之一左右),而且大多数仅仅投入少量时间,真正全部投入只是部分人。关键高技术人才只有几千人。

原子弹本身很小,其消耗的核燃料仅几十公斤左右,消耗材料很少。主要设施是矿石开采,核燃料提取和富集装置。但是,这些装置本身生产的核燃料同样能够做核电站原料。因此,这部分投资,在生产一定数量原子弹以后,可以用来为民用服务,从而并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我们发展核电工业,我们也在八十年代建成了核电站。我们的核设施也在当时转向了民用,民用需要量是远远超出生产原子弹所需要的能力。我们知道,很多西方国家大力发展核电站,法国核电站发电占全国用电85%以上,大多是在80年以后建设得。我们由于搞引进为主,国外设备往往比国产设备高3-5倍,导致成本高,与燃煤电厂投资无法竞争,从而无法大规模发展,最终到目前为止,所建成核电站寥寥无几,对国家经济发展并无大的帮助。但是,这些活动,也决不能说对国家经济发展有多少拖累。发展原子能工业本身是一项有益国家经济发展的事业,是一项应该大力发展的事业。只不过在特别是年代,事情都办得让人叹息。我们在七十年代初,就能发展技术要求更高的核潜艇用核电站,使核潜艇下水,八十年代反而要搞引进为主。由于89西方封锁,我们的核技术人员仍然证明了自己,独立自主建成了秦山核电站。但是,精英们后来又发起新一轮引进风,致使我们无法大规模发展核电站。具体参见:

中国核电谜局:自有知识产权被边缘化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115/10185763958.shtml

总的说来,我们的两弹一星计划,对我国老百姓生活水平的影响很小,主要集中在六十年代。发展原子弹的许多活动,对我国原子能工业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那种认为两弹一星投入大,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观点,更多的是人们的错误经济观念,加上特色时代别有用心的宣传。

发展原子弹,对经济发展影响很小,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人类生产能力发展往往受很多复杂因素限制,而多余人力资源才是常态。特色时代经常批评毛时代没有效率,大锅饭等等。然而,正是这个时代,发展的普及教育解决了中国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老百姓素质问题。没有接受普及科技知识教育的人员,社会是不可能进入现代化的。发展经济,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利用。按照马克思理论,劳动创造财富。特色时代,我们有大量失业人员,导致的结果是,我们的经济,按照实物增长率来看,特色时代明显落后毛时代。我国古代,每一个王朝末期,都会发生动乱,其主要原因是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大多数老百姓一年辛苦劳动,遇上年成不好,就会无法生活,只能逃荒,导致大量田地抛荒,从而导致更多饥荒。隋炀帝末年就是这种情况,官府有大量粮食,但是老百姓手里没有,从而发生动乱。但是,一场动乱以后,我们可以看到,大量青壮年在战乱中死亡,人口大量减少,反而社会稳定了,生产发展了,人口增长了。这种历史显示,人类在生产方面,在古代就显示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就有能力生产足够的粮食。人类社会更多的问题来自分配。在我国古代,还有一个因素也经常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离不开货币。古代主要使用金银等贵重金属,它们的数量有限,到王朝末期,财富,包括金银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里以后,影响商品交流,同样影响经济发展。近代我国大量战败赔款,导致金银流失,对经济发展也有巨大影响。现代社会使用纸币,已经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只不过我们的经济精英被西方经济学理论误导,将物质财富送往国外,换取美元欠条以后,反而在国内增发相应数量的人民币,导致国内人民币过剩。2.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对应国内增加没有财富对应的人民币18万亿。这是国内特色时代以来,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附: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02”工程 http://www.liangliang.org.cn/blog/?p=31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