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大河入海处 建国C 马大叔的理论 -- 史文恭

共:💬284 🌺584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又翻了翻《资本论》

明确了我之前的认识,只是,之前的认识因为长期没读《资本论》导致概念有些混淆,我在下面重新明确地说一下我的认识。

首先,《资本论》里常用四个词——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剩余价值。别看它们都带有“价值”这两个字,实际上,《资本论》的意思是,使用价值是某物能被使用的某种属性(我将其简称为使用属性);交换价值是某商品能换来多少通货,交换价值常常被简称为价值;剩余价值则是交换价值中的一部分,是在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过程中增值出来的。因此,我为了避免混淆,我在后文中——包括引用的《资本论》原文中(我从网上下载了一部中文版《资本论》,我手头还有一部英文版《资本论》)——将所有的使用价值都改为使用属性。另外,我以前提到的本征价值以后都改为本征属性。

先看一个重要问题,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人类劳动是怎么增值出剩余价值的?《资本论》是这样说的:

包含在劳动力中的过去劳动和劳动力所能提供的活劳动,劳动力一天的维持费和劳动力一天的耗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前者决定它的交换价值,后者构成它的使用属性。维持一个工人24小时的生活只需要半个工作日,这种情况并不妨碍工人劳动一整天。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劳动力能制造棉纱或皮靴的有用属性(根据英文版,为更准确起见,此处应翻译为“劳动力的有用属性,例如,通过这个属性,劳动力制造棉纱或皮靴”),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因为劳动必须以有用的形式耗费,才能形成价值。但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这个商品(根据上下文,这个商品指劳动力)独特的使用属性,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这就是资本家希望劳动力提供的独特的服务。在这里,他是按照商品交换的各个永恒规律行事的。事实上,劳动力的卖者,和任何别的商品的卖者一样,实现劳动力的交换价值而让渡劳动力的使用属性。他不交出后者,就不能取得前者。劳动力的使用属性即劳动本身不归它的卖者所有,正如已经卖出的油的使用属性不归油商所有一样。货币所有者支付了劳动力的日价值,因此,劳动力一天的使用即一天的劳动就归他所有。劳动力维持一天只费半个工作日,而劳动力却能劳动一整天,因此,劳动力使用一天所创造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一天的价值大一倍。这种情况对买者是一种特别的幸运,对卖者也绝不是不公平。

可以看出,这个增值过程是,资本家以维持劳动力生存的交换价值购买了劳动力的使用属性(使用属性并不等同于交换价值,因为交换价值决定于交换,但是,使用属性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源泉——这也是上一段话所说的),但是,劳动力的使用属性能创造出更多的交换价值,这两个交换价值之间的差就是剩余价值。

那么,为什么劳动力的使用属性能创造出更多的交换价值?同样是《资本论》里所说的: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根据英文版《资本论》,这里翻译不对,应该是“他使沉睡在自然中的潜力发挥出来”,不仅包括人自身的自然,也包括外界的),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在这里,我们不谈最初的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形式。现在,工人是作为他自己的劳动力的卖者出现在商品市场上。对于这种状态来说,人类劳动尚未摆脱最初的本能形式的状态已经是太古时代的事了。我们要考察的是专属于人的劳动。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但是这种服从不是孤立的行为。除了从事劳动的那些器官紧张之外,在整个劳动时间内还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而且,劳动的内容及其方式和方法越是不能吸引劳动者,劳动者越是不能把劳动当作他自己体力和智力的活动来享受,就越需要这种意志。

对解释人的劳动为什么能创造出比原材料更多的交换价值来说,这段话很正确。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

1、这段话中所说的自然力、自然中的潜力等等,就是我所说的科学规律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本征属性。而这些本征属性的发现,可不仅仅限于由工人来发现,特别是现代社会中。这就导致了第2个问题。

2、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这段话中的“人”是多种角色的综合体,不仅仅有工人的角色,还有发现某种科学规律的科学家的角色、利用各种科学规律发明出某种技术形式的技术家的角色,当然,还有资本家的角色——将技术形式产业化、商品化,例如,在汽车生产线上的工人往往只知道他所负责生产的零件是什么东西,对整个生产线负责的则是资本家和部分技术家。然而,《资本论》却将这个综合角色只赋予给工人,这样一来,资本家当然是无用的,科学家的角色应该搁在哪里也令人头痛。

基于上面,我们可以进一步的分析。一个真正完整的劳动过程是:科学家发现自然间的某种原材料有某种属性。技术家利用这个属性发明出某种技术形式(在这个发明中往往还要用到别的科学家发现的科学规律,例如以菜刀为例——当然,菜刀被发明在远古,那时还没有明确的科学家和技术家,只是以它为例,某科学家发现金属比肉菜硬得多,别的科学家发现在同样大小的力的作用下接触面积越小压强越大,某技术家就把二者结合起来发明了菜刀)。资本家发现这个技术形式在人类社会中有很好的使用属性、于是从技术家购买了发明专利,然后,根据这个发明组织了一条生产线、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开始生产。生产过程中,工人根据生产线的规定进行自己负责的生产。

可以看出,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角色都创造出了剩余价值。可以合理地假设,如果这项商品非常成功,资本家在出售商品后赚得大量的交换价值,那么,即使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都还给工人,也扣除自己劳动力的成本和剩余价值,再扣除生产线、原材料和购买专利的成本后,他仍然能有大量的交换价值剩下。

这些剩余价值来自哪里呢?很简单,3个来源:

1、科学家创造的剩余价值未被支付给科学家。(不过,在当今社会中,只专注于科学规律发现的科学家往往被国家养着——在这里的科学家概念是狭义的,意指只专注于科学规律发现的科学家,即基础研究学科的科学家,国家是通过向纳税人抽税来养科学家,这也是一种对剩余价值的转移。)

2、技术家虽然通过出售专利获得自己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但是,如果此项专利和商品特别成功,那么,他可能会在当初低估了自己的剩余价值,这部分低估的就被资本家占有了。

3、原材料的出售者当初也低估了自己在生产原材料时创造的剩余价值。

但是,技术家和原材料供应商的这种低估是由于他们自己未能认识到这项专利和商品的潜力,也就是,在《资本论》那一段中说出的劳动力的种种神奇的能力,例如建筑家在建设之前就已经在头脑中建设了某项建筑的能力并不是那么完善的,反而,资本家在认识这项专利和商品的潜力方面比技术家和原材料供应商强、也比工人强。因此,资本家获得比他们更多的剩余价值是合理的。

但是,怎么样的一个比例是合理的?我不知道,恐怕科学家、技术家、原材料供应商、资本家、工人都不知道。但是,他们会自发地去争夺:科学家要求高的社会地位、也要求工资收入不低;技术家也要求高的社会地位,他们中有的还会眼馋至跟资本家打官司;原材料供应商提高原材料价格;工人更不用说了。这些争斗是合理的,只要它们别打破这个劳动过程。

我在上面没有提科学规律决定的本征属性(它是使用属性的基础),这是因为,价值、交换价值、剩余价值都是只存在于人类社会内部的概念。当然,如果将人类社会看做一个整体,那么,在科学规律和人类社会之间存在什么?其实,很简单,存在着支配、发现和利用。人类社会虽然貌似可以与自然界分隔开来考虑,但是,人类也是自然界中的存在、也是受科学规律支配的——科学规律不管你是个什么存在,它都在那里冷冰冰地运行着。但是,人类由于智慧的存在,可以像《资本论》中所说那样调动自身体内和体外的自然因素,利用科学规律、根据自己的主动设计将这些因素组合起来,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以致获得更大的自由。这就是人的双重性,我们在分析人和人类社会时,不能忘记双重中的任何一重。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