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海归如潮 -- 高士奇

共:💬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海归如潮

早几年曾有幸和学院里一位德高望重、与时俱进的长者一起用餐,谈到出国热的问题。当时还没有911,正是出国的最高峰。这位长者经常到世界各国访问,对外面的情况非常了解,尤其是涉及经济和教育的问题。他跟我们几个小辈提到了台湾的情况。台湾70年代的情况跟大陆几年前很类似,年轻人纷纷出国发展,甚至以能出国为荣。台湾70年代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和90年代后期的大陆差不太多。可是20年后,也正好就是90年代,这些当年在出国潮中涌出国门的年轻人又纷纷海归,但台湾却一时间提供不了那么多位子给他们了。那位长者认为大陆也会出现这种现象,只不过时间往后推一下罢了,所以不用太担心人才流失的问题,他们到时候就会回来的。这几年海归是越来越多了,不才看来长者的预言正在实现,而且似乎还会早些实现。这里不才讲两件关于海归的小事,提供一点佐证吧。

前两年某名牌高校经院公开招聘海归,不过不是什么百万年薪的chair professor,他们的待遇和本校普通教授、副教授差不太多。某系欲招聘3-4个(不算少了,那个系教授、副教授一共六七个),结果应聘者是职位数的两倍。这些海归虽称不上大师,一个个也都是名牌大学的PhD,而且还有一些不错的研究成果和执教经历。对了,还有一个香港人,普通话虽然蹩脚,可还是努力说几句。他们一个个作了presentation,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成果,还是比较professional,而且明显是做了充分准备,说明对这个工作职位非常看重。从“面试官”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觉得应聘者的能力是可以的,不过呢,还要听听他们想要多少。那位香港人虽然很注意说话方式,倒也直率,告诉面试官美国一个本专业的PhD值13万美元(年薪)。不过他也表示,自己并没指望在这里能挣那么多,看来由于渴求这份工作也就不太计较收入多少了。由于僧多粥少,一半应聘者只能空手而去。获得工作的这些海归确实还是有两下子,工作也很勤勉,对该系的教学和研究起了推进作用。目前,中国的经济院校的确开不出13万美元的价钱大面积聘请海归,不过一方面海归数量增多价格就会下降,另一方面大陆经济发展教育经费就会提高,双方不久就能fit each other了。

另一个故事是今年发生的。不才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个香港朋友。此人先在香港中文后在stanford完成了本科,在高盛工作过后又到NYU念了MBA,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巧的是他老婆是大陆人,父亲是广东人,母亲是浙江人,但由于在新疆长大这两种地方话都不会讲,普通话倒是相当不错。这位姐姐也是在NYU念的MBA,香港大哥就是在那里得手的。现在姐姐已经海归了,虽然还没有工作却信心十足,一定要在大陆发展,觉得机会很多。顺便说一下,这位姐姐对大陆的情况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她已经在大陆呆了半年多。这么一来,这位大哥就麻烦了,因为他普通话不好,最后只能回香港谋职。他们有一个小baby,当然是跟着妈妈,所以大哥的那份寂寞和思念呀,唉。不才经过了解,发现关键的问题是,此伉俪都不愿在美国发展,都觉得大陆机会很多(那位大哥还对大陆很有好感,什么北京啦,上海啦,他都由衷的喜欢),可惜大哥留不下来,而又管不了姐姐(其实不才看来姐姐是要管大哥的),只好忍受相思之苦了。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难呀。

这两个故事都是关于经济金融界海归的,说明不了太多问题,充其量为这样一个事实提供佐证而已――海归的大潮会以大浪淘沙之势滚滚而来,或许已经来了呢。呵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