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能向“欧”巴马学点什么? -- 胡亦庄

共:💬6 🌺10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中国能向“欧”巴马学点什么?

中国邀请了“奥”巴马,从美国“空军一号”上走下来一个“欧”巴马。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9/11/16/AR2009111600669.html

据华盛顿邮报消息,美国政府单方面把Obama的中文翻译从“奥巴马”改为“欧巴马”。奥巴马政府还希望中方不要再称美国总统办公室White House为“白宫”,而改为“白屋”。

奥巴马及其领导班子的严谨细致,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并不是应该一笑而过的花边新闻。因为在美国英语里,一些中文词语的“翻译欠妥”,已经损害到中华民族的实际利益了。

先交代一点美国社会的背景:美国是一个多种族融合的国家,在涉及到种族的称谓上,都存在相应的术语名词:美国的白种人被称为White American(白种美国人);美国的黑人被称为African American“非洲裔美国人”;美国的印第安人则被称为Native American(美洲原住民),如果非要把“印第安”和“美国人”凑在一起,那说的却是Indian American(印度裔美国人)。

这些特别严谨的名词并不是只存在于字典和学术界里,而是日常新闻中的常用词。比如说,美国媒体在报道美国新闻时,总是使用African American这样的词组而不是Black People(黑人)——尽管后者音节较少,清晰易懂且没有“歪曲事实”。

美国媒体的这个语言习惯,并不是天生就有,而是在种族融合的过程中用血泪换来的。同样是一件美国黑人的负面报道,当强调“黑人”时,就会给人以暗示:“黑人和其他人是不同的”。而在一旦把族裔信息时说成“非洲裔美国人”,新闻报道就立即进入“黑人和其他人同是美国人”的和谐境界。

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媒体不但要避免“传递错误的信息”,而且不能“错误的传递信息”。——说白了,就是要“政治正确”。

现在本文的问题出来了:美国媒体的“严谨”,大多是用于美国国内新闻的报道,一旦说到中国了,就不那么“严谨”了。

——比如说,按照美国对内新闻的英语习惯,汉族应该翻译为Han Chinese,藏族应该翻译为Tibetan Chinese或Zang Chinese。而2008年的春天,美国媒体却经常把Chinese和Tibetan混在一篇文章里并列使用。于是那些不了解中国的美国读者就把Chinese理解成“汉人”而不是“中国人”,而Tibetan意思则变成“藏人”而不是“藏族人”了。

当时这类报道在CNN,ABC之类的主流媒体里相当常见。且不说其内容如何,单是这种用词就在不知不觉之间传递了记者和编辑的偏见。试想若是有美国媒体的中文版在报道2008美国大选时,频繁使用“白人麦凯恩和黑人奥巴马”如何如何,或者在描述美国内政时使用了“黑人和美国人”的字眼,大概第二天就要关门了吧。

关于如何翻译“中国人”“中国汉族人”“中国藏族人”这些敏感的词语,作为国际民间交流前沿的中国网民却表现“淡定”。许多人翻译英文报道时直接就把“藏人”“汉人”等词语翻了过来,给完全没美国常识的中国读者看。其直接恶果不但包括这些“政治不正确”的词语进入中文,恐怕还要为2009年“维族”“新疆人”等词语的变味负些责任。

当你脑子里全是“汉族和维吾尔族”的时候,“中华民族”就悄悄溜走了。

中国的媒体一般能注意一下基本原则,在中文版报道里没有“藏人”这种字眼。但是一旦让中国媒体搞英文报道,却又走进了歧途。为了证明中国主流媒体的问题,姑且从最近在国内活跃突出英文报道的《环球时报》上举一例吧——

2009年的一篇英文报道《Tibetans celebrate traditional Shoton Festival in Lhasa 》里,正文使用People毫无歧义地指当地居民,是准确的。而标题则是Tibetans,容易被英文读者误解,就不如使用Tibetan Chinese或者Chinese恰当。

http://www.globaltimes.cn/www/english/commons/pics/2009-08/459987.html

美国的《匹兹堡邮报》上有一篇类似的报道,用《Celebrating Native American Heritage Month》(庆祝美国原住民民俗月)的标题,干脆省略了主语,避免了部分美洲原住民与美国政府的争议。试想如《环球时报》使用了《欢庆西藏雪顿节》,效果会怎样?是否更加简洁且自信?

http://www.post-gazette.com/pg/09323/1014464-54.stm

要说清这种中国人拱手让出英语翻译权的现象,颇有些困难——因为中国人对于日语里“谢罪”和“抱歉”还是能清除区分的。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中国当初搞改革开放,全国上下学英语,似乎没有告诉大家:学英语其实是为了用英语争取中国人的利益...于是今天一些中国人为了学英语而学英语,已经把目标定为“原汁原味”的英语,或者“用美国人的思维说英语”,却忘记了学英语用英语不是搞洗脑。

最近的“欧”巴马和白“屋”,几年前改叫“首尔”的汉城,都是在给中国敲警钟:即使友邦不讲“原汁原味”的中文,也可以让自己的中文翻译进入流通——而一个人,一栋房子,乃至一个城市的外文名字,是他们的基本权利。

中华民族,什么时候能自信地坚持自己的英文名呢?“中国汉族”等名词,又何时可以成为英语里的政治正确呢?

通宝推:舞动人生,老树,大熊甲,浑水摸鱼,hittit,leqian,landlord,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