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父亲的“文革”经历:与工人在一起的八年(一) -- northeast

共:💬79 🌺43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我父亲的“文革”经历(五)工人

标题中有“与工人在一起的八年”几个字,现在终于写到工人了。那个年代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年代,工人的地位显得挺高;现在虽然宪法、党章上还写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字样,但工人在社会的实际地位嘛,不用我多说了。我这里的文字也很难全面的反映当时工人的面貌,比如说有可能两个工人之间都不一样,你能说哪一个工人更能代表工人阶级?我以下的文字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管中窥豹”。

文革结束后,我父亲已经离开“十三冶”多年了,有一次出差的时候,在火车上遇到了当年“十三冶”的一位老工人。熟人见面,在一起唠了一路,从这位老工人的讲述中,我父亲才知道了“十三冶”的历史。(我父亲当年在“十三冶”工作的时候对此知道的不多)

据这位老工人讲,“十三冶”诞生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富拉尔基。(富拉尔基在当今社会可以说算是比较偏僻的地方,以前富拉尔基有一所全国重点大学,据说年年招生都很困难;后来听说这所全国重点大学就搬走了。)“十三冶”自诞生之后,一路南下,先后参与了很多企业(尤其是钢铁企业)的建设,好象包括鞍钢、首钢、一汽等等(我全凭印象,没有一一验证),这位老工人还对我父亲说了一句:“你们东北工学院不有一个机械厂吗,那也是我们十三冶建的。”我KAO,在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上过学的谁不知道那个机械厂呀,虽然规模不大,但大家“金工实习”的时候都在那呀。

文革前,“十三冶”到达山西省太原市开始参与建设太钢,这时候“十三冶”的人员包括家属在内已经膨胀到二万人(或者是四万人?我父亲没记得很清楚,但至少是二万人)。人员以东北人为多(因为此前主要在东北参与建设,招工也自然以东北人为多),所以后来文革期间“十三冶”的武斗队(那支“山寨版68军”)东北人也很多,包括“十三冶”造反派的“头号人物”杨承效(好象是鞍山人?)。到达太原之后,“十三冶”的人也不知道将来会如何,以往“十三冶”一般都是建设完一个地方之后就离开了,按照这个经验,建设完太钢的一些项目之后,“十三冶”会离开太原,但以当时“十三冶”已经上万人的规模,再“搬家”可真是一件不可想象的麻烦事,这可不是当初刚成立时人员很少的时候了。正在“十三冶”上上下下对前途有更种更样猜测的时候,“文革”开始了。

(PS:“文革”期间和“文革”后,据我所知,“十三冶”主要有三个去向:一部分留在太原,就是现在的“中国十三冶”;一部分去了上海参与建设宝钢,就是现在的“上海十三冶”;还有一部分脱离“十三冶”、划归太钢,成为山西太原钢铁(集团)建设有限公司。我父亲的熟人中去上海、留太原的都有,后面我会提到。如果没有“文革”,估计“十三冶”的历史发展轨迹会有很大不同。)

我父亲1968年刚到“十三冶”的时候,感觉“十三冶”的工人生活很苦。那个年代,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比现在低很多,但当时我父亲的感觉“生活很苦”并不是与现在比(我父亲又没有预测未来的本事),而是与当时其他单位比较而言,比如说与太钢比。就拿住房来说,太钢的宿舍就显得条件好一些,而“十三冶”的宿舍,以现在的标准来说,也就是“乱搭乱建”的水平,为什么呢?前面我说了,当时“十三冶”上上下下谁都不知道能在太原待多久,所以建造的宿舍就是能凑合就凑合(“十三冶”本身就有施工能力,宿舍就是自己建的)。住的条件不好,吃的也差,虽然那个年代全国人民吃的都不会很好(与现在的条件比),但“十三冶”由于工作性质原因,工人劳动量大,吃的虽然也多,但总感觉没油水。生活条件差的人或社会阶层,在婚姻方面不如意的可能性就更大(这一条适用于任何时代),我父亲就发现当时“十三冶”的老工人(已经快到退休年龄了)中就有人还孑然一身,当时听“十三冶”的人说,山西本地姑娘嫁给外地人的少,号称“山西姑娘不出娘子关”。

“十三冶”到了太原,工人开始有山西本地人了。在我父亲参与太钢“50t氧气顶吹转炉项目(两台)”期间,一个“军宣队”人员大概看我父亲工作比较辛苦,就说我给你派些帮手吧,结果第二天一下子派来二十来个工人给我父亲当“帮手”(我父亲当时还想,又不是打狼,派几个就够了,怎么一下子派来这么多?),我父亲一问,这些工人全是刚参加工作的山西本地人,基本都是农民出身,因为田地被太钢征用了,没田种了,按当时的政策就被“十三冶”招工了。我父亲当时对这些刚参加工作的山西本地人的印象是:工作没经验,但人很老实,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父亲对山西本地工人(主要是农民出身的)还有一个印象:他们吃饭的时候都爱蹲着。问他们蹲着吃饭有什么讲究,大部分人也说不清楚,从小就这样吃饭,倒也没想过有什么理由。有的人到食堂吃饭还继续保持蹲着吃饭的习惯,有凳子不坐,还非得蹲在凳子上吃饭(因为这样能够着桌子),不过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把凳子踩脏了,别人再坐就麻烦了。

到了上世纪末,我父亲带我去上海宝钢参加一个项目,就有“上海十三冶”的人也参与这个项目,其中一个人中午吃盒饭也是非蹲着吃饭(他倒没有蹲在凳子上,是蹲在地上)。我父亲一看,就说了一句:“你是山西人吧?”那人还挺奇怪,他大概自我感觉在上海多年,已经没什么山西口音了,怎么让别人一眼看出他是山西人的呢?

(下一篇继续讲与“十三冶”工人有关的内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