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讨论】中国上古史的原始资料哪里去了? -- 任爱杰

共:💬230 🌺56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大家需要了解一点东周到秦朝时的华夷之争

以下本来是针对某人的回复,但迟迟不被批准,所以就回复在我本人的帖子下了。另外,我对这个批准制度颇有微词,大家爱砸砖就砸我好了,我又不是瓷娃娃,需要什么保护?现在害得我没事就得上来看一看,免得因为自己没有批准的缘故,使得某些回帖从此石沉大海,总之,不胜其烦。

要搞清秦朝焚书这个事情,需要知道如下几点:

第一,目的为何?

第二,执行力度如何?

第三,结果如何?

第一,焚书的目的。关键在于李斯的话

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大家需要了解一点背景知识,即春秋战国一直蔓延到秦朝时的华夷之争。这一点如果仔细读史纪的话是可以深刻体会出来的。当时的几个强国,秦楚都是蛮夷,根本就不在华夏圈子里,齐属东夷,也不算,晋虽然祖先是华夏正宗,但自从曲沃那支篡夺了政权后,已经是类似于后来唐朝那种大规模胡夏通婚混居的半胡半夏的诸侯国了,而且后来三家分晋,里面的赵和魏,祖先就是胡狄。所以只剩下宋卫陈蔡等中原的各诸侯国,面对着诸胡夷的侵略而苦苦支撑,宋襄公的泓之战代表的是华夏各诸侯国的最后一次努力。

华夏族的基本的东东是"礼",这是经过上古夏商周三代传下来的东西,作为和周边的野蛮人区分开来的文明的标志。这也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崇尚上古三代,克己复礼,代表的是当时华夏族对戎夷大举进攻的反弹,所以在当时和之后获得了广泛的共鸣。

鲁定公十年春,齐景公与鲁定公会于夹谷。诸侯会盟也是要有一定的礼仪,如“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完毕后,要奏乐,齐国就奏东夷那种少数民族音乐,结果被孔子一顿K,说这种夷狄之乐怎么能上得了台面,现在让你们知道一下什么是正宗的礼乐,于是齐景公大惭,归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这个故事,在史记里至少出现了三四次,某种角度上说明了其重大意义。

秦统一天下,最忌讳的就是把他们当夷狄看待,尤其是那些儒生,动不动就搬出上古三代的历史来,指指点点,说传统上规矩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字里话外透漏着对秦历史短的鄙夷,惑乱平民百姓,秦朝的法令和威严不能充分贯彻,这才是令秦统治者最为恼火的地方。所以秦焚书的目的,就是要毁灭华夏族的历史,尤其是上古三代的历史,而春秋战国时代,则只留下秦一家的说法。不准留历史书,连谈论历史都不行,"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秦焚书,官方的史料除了秦以外,基本上全部损失掉了。这个结论是太史公说的。你怀疑这个,就是在质疑太史公的人品。我在前面的正文里面已经引用得清清楚楚,还加了标记。太史公的郁闷是因为严重缺乏资料,而我的郁闷是有些人就算资料摆在他的眼前他也视而不见。

第二,执行的力度。我们需要了解秦王朝的法令执行效率。秦法之严苛,是现在不把法律当回事的中国人所无法想象的。陈胜吴广不过是走路误了个点,而且还有"天大雨路不通"的客观原因,就要"法皆斩",逼得只好揭竿起义。筑阿房宫修秦始皇陵的是七十万犯人,筑长城的主力也是犯人,击匈奴攻百越的军队里也有大批犯人,哪里来的那么多犯人?就是秦法严格执行的结果。而秦的焚书法令有多严酷呢? 就以焚书这件事为例,[QUOTE]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QUOTE] 注意,这个城旦可不是让你当官的意思,是刑罚的一种。也许有的人经历过文革吧,某些家里私藏古书的,一旦被发现会被批斗受严酷的迫害,所以大多数人包括我家的选择都是烧之保平安。但跟秦这个酷法比起来是小巫见大巫了。

第三,后果。中国历史上,有几次明显的语言大转折。第一个就是秦汉之际,我劝大家多读史记,不是白话文而是文言文那种,体会一下战国部分的记述与汉朝部分的语言的明显区别,大了去了。第二个,是元朝时代第一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大家注意以下元朝开始诗词的衰退,而如果看明实录和明朝大臣的奏章会发现,里面的记述已经相当口语化了。第三次,就是上个世纪初的白话文运动,用大量日本的新词汇彻底取代了文言文。这种语言大转变,一般对应着某些历史的大变革。

至于几个其他的疑问,很容易解释。一,战争的烈度。上古时代的战争不但远远不能和现在的核战争比,就和战国时候比其烈度也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春秋时代的战争,更像是小孩过家家,拉到郊外,马拉着战车对冲一把就结束了,平民伤亡很少,破坏程度是极其有限的。

二,是上古时代书籍的载体很少。想想吧,你穿越到那个时代拉屎该用什么揩屁股?没有纸,没有印刷术,七扭八拐的甲骨文金文篆书,抄录极其费时费力,又占体积(所谓学富五车不是闹着玩的),藏书的困难不是动辄一张DVD里装上万本书的现代人所能想象的。普通人家根本没有可能有多少藏书,所以官方的才是大头,而且绝大多数应该是孤本。

第三个,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和言论非常自由。除了秦以外,没听说有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做控制思想和禁书这类事情。不说别的,连个史官都往往搞不定。

天下藏书,官方资料占大多数,被秦一烧而空;民间的,又在如此严酷的法令下所剩无几,连太史公都仅能找到只一星半点上古时代包括夏商的事迹,难道这还称不上"几乎彻底摧毁"吗?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