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读书笔记:像华尔街日报那样讲故事 一 -- 五度

共:💬18 🌺15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读书笔记:像华尔街日报那样讲故事 三

第三步:让故事吸引人的元素

时间:历史的传承解释现在的特殊行为,预测未来

作者举了一个我感觉非常好的例子,说的是一个攀岩爱好者,岁数很大还坚持到野外去挑战高山。文章中提到了这位爱好者幼年时候,他的父亲带他到野外爬山,以及文化传承等等。作者说这样就对这个人的行为作出了解释。

想一想美国的电影电视,都用的是这个手法。比如一个人,非常残忍的杀死了很多人,如果不介绍原因,观众可能就会觉得这是部无聊电影,故意搞些血浆出来的烂片。但好故事会介绍他童年时候曾经被虐待过,所以心理变态等等,有时候甚至会让观众思考一些社会造成的问题,从一部烂片变成了一部有一定深度的电影。

范围:数量,地点(空间和逻辑范围,程度),多样性,强度

比如作者举的例子,伐木工人的一个小疏忽,就可能被倒下的大树重伤致残致死。这个就是危险程度,再有像多样性,伐木工人使用电锯不当,可能也会导致受到严重伤害。这样几方面下来,读者再看到他们工作的段落就会马上紧张起来,感觉危险无处不在。

变化:

1.提供不同类型的信息源头:正反两方面,当事人,观察者(警察代表和骗子代表)

2.提供不同类型的论据:把专家理论,数据,当事者亲身经历结合。三个例子。

这一点就像是电影《低俗小说》的叙事方式,同样是几个故事,但不同的人出场就会看到故事不同的一面。写文章也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视角去叙述,就像是下雨的故事。下雨之后,卖雨伞的很高兴,因为可以多卖几把,但卖水果的就担心自己的库存会烂掉。作者举的例子是警察和骗子,也是从对立的两个方面去讲述同一件事情。

第二点我感觉非常实用,就是一段话的时候,不要重复材料。比如这个专家说了一个观点,然后另外一个专家说了另外一个观点,再说第三个专家。看得读者昏昏欲睡。而是应该先说比如房价上涨了20%,it从业的张三无力负担,某教授说原因是制造业的不景气。这样就提供了数据,一个实际的例子,然后才是专家观点,读者看着就比较轻松。再有就是举例,作者说最好的数量就是三,举三个例子。

动感:

a. 让故事按照正常逻辑发展:发生/影响/反作用

这种情况很容易解释,比如某某地方发生了一件事情,然后如何如何,按照实际发展就可以了。

b. 对立元素轮番出现,形成交锋。运用多方面元素:概括总体情况,解释具体原因,引用实例,当事人的直接引语。

作者举的例子其实我们上学时候的议论文就经常用到。比如空气污染的原因,一,工业排放,二,汽车排放。第一段先放一个概括情况,比如工业排放已经占到了污染的70%,原因是如何如何,在某某区因为有个造纸厂,王大妈总是说有刺鼻的气味。专家说,这个造纸厂其实是超标的。然后第二段再说,汽车排放也占很大比重,比如北京的汽车排放如何如何。这个小段的基本结构就是第一个原因,工业排放先从概况开始说然后实例,最后专家总结。之后又回到另外一个原因,再从概况到实例,到专家总结。这样就让读者的注意力不断转移,同时更加看得进去作者要说的内容。

c. 角色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一个任务到下一个任务,一个时间到另一个时间

这种技巧发挥作用,可以去看一些公路片,场景不断的变化,人物也不断的变化,虽然没有大的戏剧冲突,但一直保持着新鲜度。

最后其实作者还提供了一种动态,那就是说故事的人可以去挖掘一些深层次的吸引人的元素。比如他举的例子,某位记者发现迪斯尼的观念陈旧和现在的社会价值观不符。这种冲突是非常隐蔽的,就属于超出技巧范围的。

写文章人的自我定位

律师型: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是非观。

学者型:写文章之前必须进行大量研究,要求每一句话都准确。

实际型:把事实陈述清楚就算是完成任务。

第一种最容易理解,论坛上很多人都是律师型,也就是他的观点别人一定要接受,容不得半点别人的观点。所以他的文章说墙是白的,就会列出一百条证据,比如他学校的墙是白的,他家的墙是白的等等,所以世界上墙都是白的。这样虽然有力度,却也白痴,只是自己说得解气,并没有说服半个人。

第二种我在交公司报告的时候常犯这个毛病,就是做很多细碎的信息,力图每一句话都正确,让别人挑不出毛病,可到最后经常是别人也看不懂,而且枯燥乏味。

第三种就是不愿意带自己意见的客观型作者。这种人只想写事实,但却没有自己的意见。其实人一落笔就带着意见了,对于自己喜欢的肯定是要多说两句,不喜欢的就一带而过,无论怎么写,都会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倾向性,所以不如痛痛快快的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