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给席琳、鲈鱼、懒虫开贴:秦桧书法评论。 -- 梦晓半生

共:💬49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重在掺和】“四大书家”的典故

既然梦晓同学点了名,俺就出来表个态。西西河的精神不就是“重在掺和”吗?

昔人论艺,动辄爱凑齐四个,琅琅上口。诗有王杨卢骆,文有韩柳欧曾,书则苏黄米蔡,画则前有元四家黄王倪吴,后有四王、四僧,等等等等。而席琳提到的所谓“欧颜柳赵”这“四大书家”,俺倒是大致知道一些其形成的渊源。

文革以后,恢复美育教育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书法一是咱们根深蒂固的传统,二也是我党许多高级干部,包括毛泽东自己的业余爱好(因此在文革里相比其他“四旧”也多少有些网开一面),因此书法教育就先行了一?i。大概是在78或79年市面上出现了第一种供学生用的《标准习字贴》,三本,分别是欧的《九成宫》,颜的《多宝塔》以及柳的《玄秘塔》。开头是执笔方法,然后是主要点划的笔法,然后是按照偏旁排列的集字汇,最后是一些简单的书法史知识(好象主要是楷书相关的书史)。

80年代初,当时的教育部(或者是教委,我没搞清楚)打算将书法列入中学教育大纲,于是组织了一批骨干人员,吸取《标准习字贴》的经验,编成四种《中学生字帖》,保留了欧体《九成宫》和柳体《玄秘塔》,颜字改用了《颜勤礼》(因为有学者指出《多宝塔》有干禄字之讥),另外还增加了赵体字,用的是赵孟钴的《三门记》和《胆巴碑》。所有的字都请专家摩写成墨迹的形式以方便学生临写,并且将所有的繁体字都改成了简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四种《中学生字帖》的影响之大是超乎想象的。从80年代初面世以来,经过几次简单的编订,到现在仍然保持着极大的发行量。中小学、师范学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将其作为指定教科书。记得桩子小时候就找着这个本子描过一段时间的《颜勤礼》。这种“大普及”的结果之一就是书法教学领域里形成了“欧颜柳赵”这“四大书家”的概念。

当然,欧颜柳赵作为伟大的书法家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是咱们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数量实在是不少。粗粗看一眼书法的发展就有三国两晋,唐,北宋,明末以及清末民国数个高峰。每个高峰里的代表大师们排起队来没有一个排也足足有两个班。这里只挑最大牌的排排试试。

三国两晋:钟繇,王羲之,王献之

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邕,张旭,颜真卿,怀素,柳公权,杨凝式(五代的,勉强往唐里靠靠)

北宋:苏轼,黄山谷,米芾 (“蔡”无论是蔡京还是蔡襄笔下气象都不大,实在无法与苏米黄三家抗衡)

明末:黄道周,张瑞图,王铎

清末民国:邓石如,沈曾植,吴昌硕

对这张单子里的名字有疑义的请举手?出去找他们单挑试试?

这些名字是真正称得上“大师”的,也就是说没有了他们,咱们的书法史就不完整。俺未将赵孟钴放在这个榜单里并不是什么“因人废书”,而是由于首先元朝的书法没有大成就,其次赵虽是一个前代书法的集大成者,然而气魄不大,未能开创出什么新颖的面目来(所谓太“熟”,不能也不敢否定自己,造成千字一面),不像其他的大师们都是个性鲜明、开宗立派的人物。

就楷书论,《中学生字帖》选这四家其实当时主要的考虑是较具有代表性,并且上手可能比较容易(其实欧字写好很难,这是切身体会)。打下一定基础后学习其他风格或字体会少走不少弯路。单如果光说楷书艺术的成就的话钟王的小楷(包括小王的《十三行》),虞世南、褚遂良的唐碑,北碑精品如《郑文公》、《张猛龙》、《张黑女》以及大量的写经精品(著名的如钟绍京的《灵飞经》)就算不是超越欧颜柳赵也至少是各擅胜场吧。

因此呢,说“欧颜柳赵”是“四大书家”没问题,可以解为“四位很大的书法家”,这样诠释我想是没人会有任何异议的。但如果说这是“四位大的书法家”- "THE BIG FOUR",呵呵,这四位里除了颜鲁公应该不会有太大争议,但总的来说砖飞如雨是免不了的。

有空的话明天说说秦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