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胶东农村生活点滴 -- 胶州湾

共:💬73 🌺16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胶东农村生活点滴

看了王小棉她妈的东北农村生活回忆,不由得勾起了我对小时候农村生活的回忆,东北那旮沓的事儿咋跟我们老家的那么像呢?闯关东啊闯关东,看来东北的很多生活习俗可能都是山东特别是胶东人带过去吧?要不咋那么多事儿都是一样一样的涅?我也捡两样小棉妈没说的说说,说到哪儿算哪儿。

1、 火炕小棉妈说的很细了,但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砌炕的土坯怎么做。好的炕必须有好土坯,打土坯可不容易。其实我当年年纪小,也没打过土坯,但是看别人弄过,有点印象。有网友上了一张脱坯的照片,大体能看出怎么回事,但体现不出细节。打土坯首先得找好的黄土(粘土),一般的土可不行。和泥的时候要往里加麦秸,就跟往混凝土里加钢筋一样,能提高土坯的韧性,否则土坯容易开裂。加麦秸不好加,得脱了鞋赤脚踩,才能充分混合。水不能多也不能少,这个容易理解。泥弄好了就往木模子里压,压好后找扫干净的地面脱坯。然后等坯晾干。打土坯是个技术活儿,也是个很累的体力活儿。以前看过一篇小说,里面知青说农村干活有三累,脱坯就是其中之一,其余的不雅,不说了。这种坯在我们老家不仅用来盘炕,也用来盖房。不过一般都是家里比较穷的盖土坯房,条件好点的都是到采石场拉石头盖房。我们那里出很好的花岗岩。 与打土坯相比,盘炕更是个技术活。一般家里对自己没信心的都找村里会盘炕的来盘。盘的好不好直接影响到灶好不好烧,炕热不热。盘的不好或者炕用的年代长了,会因为烟道堵塞导致烧火的时候倒烟。因为农村都烧秸秆做饭,灰比较多,时间长了会导致炕里和烟道里灰太多堵塞。这就需要从烟囱掏灰,甚至把炕拆开清理,不过这样很麻烦。

炕上有炕琴,就像小棉妈照片里的一样,用来装被子和衣物枕头的。我们那儿七八十年代也流行用彩绘玻璃装饰。老辈儿的一般没玻璃,周边用镂空花纹装饰。炕琴是家里的重要家具,因为炕就跟现在的客厅一样,是家里的活动中心,来了客人都招呼“上炕坐吧”。

老辈儿炕上一般只铺炕席。我小时候生活好了各家都铺上了炕褥,后来也有铺人造革的。烧火做饭时火太大有时会把炕席或炕褥烙糊。家有老人的话热炕头一般是给老人睡的。炕头还有个作用,天冷用来发面。面和好了放盆里搁热炕头上发酵。

在炕上吃饭要盘腿儿,是比较累的。我不会盘腿,我家很早就不在炕上吃饭了,把炕桌放地上坐小板凳儿吃饭。只有到姥姥家才跟男人们上炕吃饭,我姥姥和我妈我姨她们在堂屋另摆一桌。

我们那里老辈儿也有“床”,不过这个“床”不是用来睡觉的,而是摆在堂屋(就是一进门的那个屋,一般有灶)靠北墙用来放东西的,很长,比较高,一米多,小孩不容易爬上去捣乱。床上一般放碗橱,篓子(放馒头饼子地瓜什么的),暖水瓶等杂物。床下有水缸。不过也不是每家都这么摆,也有家里没有这种“床”的。实际上就是个大桌子,但我们都叫它“床”。

每家里一般不止一个炕,而是两个甚至三个。相应的堂屋里面一般东西各有一个灶,好给两边的炕烧火。没有灶连着的炕就在炕下开炕洞,用来烧火暖炕。这个炕洞挺大,可以藏东西。有听说过炕洞里藏钱被烧了的事。

在炕上睡觉一般并排着头朝外(炕沿),好像没人头朝里(朝外墙,一般开窗),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怕头着凉。头朝外有个坏处,睡觉不老实的人枕头很容易掉地上,不老实的孩子甚至人都掉下来。我小时候到我姨妈家睡觉就曾经掉下来过,照睡不误,早上姨妈才发现我在地上睡着呢。炕沿上一般嵌有长条的木头,稍高出炕面,防止炕沿损坏。因为人经常坐炕沿或上下炕,容易磨损。也有人家后来用水泥或砖头砌炕沿。

关于炕先就这么多吧。

2、 地窖。又叫白菜窖或萝卜窖或地瓜窖。顾名思义,主要是放这三种东西的。小时候家家都有,永久的,一般挖在室内,为了保温。冬天用于储存萝卜白菜和地瓜(红薯)。我家的就挖在炕下面,入口在厨房,用木板盖着。有一次木板没盖,我从卧室出来一声惨叫落入地窖,只露头出来。后来我爸就把这个地窖填死了,在屋外挖了个临时地窖。现在老家新盖的房子一般都没有地窖了。

3、炉子与松树蒌儿。老辈儿屋里一般都没炉子,冬天就靠热炕头了。我小时候学校开始用一种铸铁的炉子取暖,有人家里也开始装了。这种炉子很简单,上下两层,用薄铁皮做的烟囱往户外排烟,一般放在教室中间。是烧煤的,煤块少,一般烧煤末,用水和黄泥和好直接湿乎乎的用煤铲子往炉子里放。湿乎乎的煤怎么能点着?当然不能,一般都是火烧旺了以后才放煤,所以就需要生炉子。冬天每个班都排好了值日生,每天提前到校生炉子,生炉子就要用到松树蒌儿了。松树蒌儿就是松塔,晒干了又叫松球,我们老家松树很多。每年放秋假(我们一年放四个假,寒暑假和麦假、秋假,就是农忙假了)学校都规定假后回校每人上交几十斤松树蒌儿,一般要干的,湿的也行,但要多交一倍,学校组织学生晾晒。这玩艺儿就是用来生炉子引火用的。干了的松球非常易燃,弄十几个放炉子里,用火柴点燃,等火旺了先放几块干煤块,然后就可以直接放湿煤饼了。放湿煤还有个好处是比较耐烧,不用经常填煤。但放了湿煤后须用火钎捅出眼儿以便通风燃烧。坐在炉子旁边的同学一般被任命为炉官儿,负责随时填煤,别让炉子灭了。炉子经常被烧的通红,在炉子上烤地瓜干儿可是我们小时候的美味零食啊,也有同学带馒头片儿来烤着吃。流感季节老师会往热炉子上泼醋,弄得满教室酸味儿,据说能预防感冒。这种炉子一直到我上高中还在用,估计现在是没有了吧?

到了80年代,蜂窝煤炉子开始流行,很多人家里都买了。蜂窝煤炉子比我们学校用的炉子复杂,炉子中间有开有标准口径的耐火砖,一次可以放好几块蜂窝煤,封好炉子的进风口可以烧一晚上不用填煤,平时用来做饭烧水也方便。炉子可以买,但农村蜂窝煤可不好买。所以很多人都自己做,我家也是。我爸请人做了一个蜂窝煤模子,这个模子我现在还印象深刻,挺巧妙的,不过很难讲清楚外型构造。做蜂窝煤要用煤末,加入黄土做粘合剂,加水和好。模子放在湿煤堆上用脚用力踩下去,煤被挤进模子里顶出一根活杆,此时模子里有焊好的几支钢筋把煤团插出蜂窝眼儿。待活杆被顶到头后,把模子放到干净地面用手用力按活杆上的铁片,把模子里已经成型的煤团挤出来,就是一块完美的湿蜂窝煤。然后等煤团晾干就行了。每年冬天我们家都要做上几百块。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