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影评+剧透】你看《2012》没?导演很动感,没抛弃中国 -- 所以我才飞好远

共:💬130 🌺30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编剧和导演的意图主要是用电影特技来表现世界末日

我看了YAHOO上的电影宣传,里面有对编剧和导演采访,以及制作细节。我不觉得编剧和导演有多少“中国情结”,虽然我是在看了网上很多人和我家里人对这部的感慨,才去看的这部电影。

表现世界末日是好赖屋利用电脑高科技制作大片的一大噱头。记忆里的这类影片是从《七月四日(The Fourth of July)》开始,近年的《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2012》是最新的一部;以后还会有。

从对编剧和导演采访里,编剧的讲述来看:编剧是想用地球上的几个“极地” —— 黄石、喜马拉亚、华盛顿、拉斯维加和洛杉矶来表现世界末日的情景。

为什么黄石

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整个是一个火山遗迹。据说在100万年前在黄石有过一次“超级火山爆发”(super volcano erupting),当时喷发出来的火山灰掩盖了1/4个地球,北美大陆的地貌的形成也是那一次火山爆发的结果。现代电脑作图(computer graphics)的技术已经能够作出逼真而且富有想像力的火山爆发的景象,所以编剧和导演对黄石情有独钟。

比较有趣的是,《2012》里面有一个角色 —— 火山爆发时与黄石公园共存亡的广播站·查理。在塑造这个角色的时候,也许编剧和导演想起了80年代,当美国华盛顿州的圣·海伦火山爆发的时候,很多美国科学家和志愿者就在火山附近观察,不断地用无线电报告火山爆发的情景,有57人因而永远长眠在那里。

《2012》实在是鸦鸦乌,我没有太多兴致来聊它。如果不是这个电影在中国反响太大,打电话给家人的时候,说起我还没有看过 《2012》,显得非常不与时具进,我都不会去看她。看过之后,我想:如果我能够把编剧和导演的意图解释一下,也许会有人有兴趣读一读。等有时间,我把下面的几个题目补上。

为什么喜马拉雅

为什么华盛顿、拉斯维加、洛杉矶

为什么金砖四国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