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古今白领能力水平功劳的考核标准(一) -- 迷途笨狼

共:💬8 🌺1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古今白领能力水平功劳的考核标准(三)

在古代,科举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消耗中小地主子弟时间和精力设置的,曾国藩时期全国四亿人口只有大约200万读书人。仅高昂的书价一条,绝大多数真正的“寒士”想支撑“举业”是非常困难的。清末文风著名的东昌府(聊城)书店,《礼记》、《左传》都没有现货。曾国藩时期200万读书人有15万个官吏岗位,剩下的即使都是生员(即秀才,200万人大部分不是生员,否则1000多个县,每个县上千秀才太多了),家庭条件不好的谋份工作也不难。明清戏曲里穷书生上京赶考是不符合事实的,秀才进省赶考差不多,进京赶考的是举人或老子有权钱的国子监捐生。中秀才好比考上大学,富翁对穷大学生没有好脸色不奇怪。“一举成名天下知”,中举以后,送钱、送地、送房子甚至送小妾的都来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就体会到了。明清每省每三年几十名举人(拔贡优贡加起来),全国每三年三四百名进士(宋代每年四五百名进士,“冗员”不可避免),加上“恩科”名额更多,即使祖宗荫庇的监生抢走一半名额,举人中进士当官的概率还是非常高的。

在解放初期,文盲占绝大多数,20世纪90年代,普通人一般也具备初中文化,“教育产业化”前夜每年的高校新生就有几十万,“读书人”的地位当然不可同日而语。部分学生借考研躲避就业竞争,大学生甚至博士生收入先是不如高级技工,后来依靠父母养活,虽然很残酷,但符合价值规律。

一直到十几年前,中国上大学基本不花钱,中小学要全家供,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免费的收费的都有,但不管上大学是否需要掏钱,中初等教育公立学校是免费的。国内的“教育产业化”,确切的说是高等教育产业化,为有钱继续深造的孩子提供机会没什么不好,没有和中初等免费教育以及用人体制改革结合,是最大的败笔。

在“教育产业化”之前,以分数主导的应试教育已经显出了疲态,巨大的惯性还继续制造大量的高分低能儿。经济大发展,出生高峰人口到了上大学的年龄,即使不搞“教育产业化”,大学生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不能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也不可能把教材修订的正好符合未来需求,不得已,先取消了半军事化的“分配”制度,再为“毕业即失业”的低分高中生敞开了大门。

虽然录取分不高,但大城市低分考生往往比农村高分考生更适应大学生活,成绩也不象入学分数那样落后。考大学需要应试教育,大学毕业需要高素质,如果应试教育选拔标准好,单位招人只看高考成绩和学校品牌就可以了,但现实并非如此。应试教育选拔乏力,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教育部一己之力也无法根本改变,很多大学生仍然向“书呆子”发展。于是一方面倡导素质教育,一方面对贫困学生提高应试教育门槛——高收费,家庭良好的学生有钱就可以上学。但由于“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的传统和“金榜题名”的光环,高收费也挡不住贫困学生的热情,有钱学生更不在乎,“严进宽出”变为“宽进宽出”,教育界乌烟瘴气日趋严重。由于社会风气等原因,“教育产业化”一出笼,高等教育就主要围绕敛财一个目标了,原先人满为患的大学,平均师资更加贫弱。对分数和实际素质都不高仅仅家里肯出钱的“扩招生”进行照顾,应该传授的知识也随之缩水。由于平均师资力量被摊薄,扩招对于想学东西而不仅仅是混文凭的有钱学生也是伤害。重点大学普通基础课程上百人一起上,能学到什么东东,比自学好多少?但除了高校,其他地方更不会为穷人家子弟提供所谓的“素质教育”,因此有学者建议高分数学生免学费,低分数学生高收费,个人认为这是个比较合理的解决办法。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