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开个头 来说说齐泽克 -- 贝石海

共:💬33 🌺4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齐泽克09年出的新书(14)

意识形态表现为它的对立面:非意识形态,这是如何成为可能的?这因为意识形态的转变,在所谓的“后意识形态的”时代,意识形态越来越多的以拜物教的方式运行,而不是以其传统的症状出现。在传统的症状下,我们在意识形态的谎言架构下对现实的认识,受“被压抑之物的回归”(即意识形态谎言结构中的裂缝)所威胁。而拜物教事实上是对这一症状的颠倒。这就是说,症状是扰乱虚假表象的意外状况,是被压抑的他者场景的爆发,而拜物教是一个谎言的体现:这谎言使我们能够承受无法承受的真相。举一个例子,我所爱的人死去了:我“压抑”死亡,我试图不去想它,被压抑的创伤以症状的形式回归,这就是症状,而拜物教的情况相反,我“理性地”完全接受死亡,但同时执着的迷恋一些能够使我否认死亡的物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拜物教有使我们能应付严酷现实的建设性作用:恋物者并不是迷失在自己的个人世界里的梦想家,而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恋物者能够接受世界的本来面目,因为他们对恋物的执着,能够减轻现实对人的全面冲击。

在这个精确的意义上说,钱对于马克思来讲,是一种恋物:我假装自己是理性的,实用主义的主体,非常清楚事物是怎样的,但我在金钱拜物教中体现了被我否认的信念...有时候,两者几乎不易察觉:一个对象可以作为一种症状(一种压抑的欲望),而在同一时间又是一种恋物(体现了我们正式放弃的信念)。以死者的遗物为例,一件他们的衣服,可以作为恋物(人在其中神奇的继续存活着),同时作为症状(令人不安的细节,使我想起他或她的死亡)。这种难解的张力与恐惧对象和恋物对象之间的张力不正是同源的?结构性作用在这两种情况中是一致的,如果这一例外元素受到干扰,那整个系统就崩溃了。如果她被迫面对她的症状的含义,不仅主体的虚假宇宙崩溃了,而且其反面也成立,即当她的恋物被夺去后,主体对事物的“理性”接受也崩溃了。

“西方佛教”正是这样一种拜物教,使你可以全心参与疯狂的资本主义游戏 同时又感觉并未真正身在其中,你知道整个场面毫无意义,内在自我的宁静才重要,你知道你可以随时撤回到内心...再进一步说,应当注意拜物教可以有两种相反的表现:一种方式,拜物教是无意识的,另一种方式,人们会认为拜物教才是真正要紧的:西方佛教使人认识不到他存在的真相就在他的社会关系中,他将这社会关系看作不过是个游戏。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