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双面月球:冷战太空竞赛与我们的故事 -- 万年看客

共:💬231 🌺221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红星白星5

阿列克谢. 列昂诺夫

我们第一次获准到OKB-1(科罗廖夫的实验设计中心)参观在建的太空船时,眼前的所见使我吃惊不小。

我本人也算个艺术家,我心目中的太空舱应该是修长而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可组装车间的巨型传送带上摆放着的东西外形却更像莫斯科地铁站——没有窗户却异常明亮。后面还有一个硕大的银色球体。每一艘飞船都出于不同的组装阶段,有的还只是个空壳,有的已经基本完成了。

它们在我看来都太小了。“就不能再多给我们一些空间吗?”我心想。

我身高一米七四,肯定不能坐这款飞船上天,这是为身高不超过一米七的人设计的。这是第一代“东方”(Vostok)飞船的太空舱,尤里乘坐的和这一款很接近。我感觉十分失望。

但是很快就有人向我保证,科学家们已经开始研制第二代黎明(Voskhod)飞船了。我所要接受的训练就是操作这款太空船执行任务。第二代飞船的任务目标要高得多。不过直到第二年,也就是1962年的年底人们才清楚究竟有多高。

与此同时,“东方”飞船将宇航员三次送进太空,停留时间也比以前长。首先是盖尔曼.蒂托夫,他环绕地球足有17圈,他所遭受的眩晕和其他一些症状直接影响到了“东方”系列的改造。然后是安德烈.尼古拉耶夫(Andrian Nikolayev),他绕了64圈。再然后是帕维尔.波波维奇(Pavel Popovich),他比尼古拉耶夫晚一天上天,绕了48圈。瓦莱里.别克维斯基和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Valentina Tereshkova)——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性——在第二年的六月进行了最后两次并行任务。

捷列什科娃的任务被视为苏联男女平等的伟大胜利而大受宣传,这是赫鲁晓夫本人在电视直播中祝贺捷列什科娃时公开定的基调。

大多数俄国人都认为妇女不该掺和男人的事。捷列什科娃返回地球之后在报告会上说自己的任务是多么简单,这让我们很没面子。宇航员的声誉也受到了一点影响。几十年后解密材料表明她的任务一点也不简单。她十分勇敢,任务也完成得很出色,但是在飞行中她的平衡能力受了很大的影响。由于严格的保密政策,当时谁也不知道这一切。科罗廖夫的说法是他的太空船不适合女性。

我们在1963年初第一次获准见到了黎明系列飞船。两年后我将会乘坐这款飞船进入太空。当时上面通知我们便装前往科罗廖夫的设计局。直到那时为止我们当中还从没有人不穿制服出过门,有几个人甚至连大衣都没有。我们只有一天采购时间。于是我们分头行动,都想挑最好的买,比如意大利的服装。但是我们的选择很有限——商店里只有一款男装。

第二天我们集合的时候都忍不住乐了。我们不过是把一套制服换成了另一套——意大利设计剪裁的砖色大衣。

进了设计局之后我们都换上了白大褂和鞋套。这次我们看到的大部分飞船和东方系列都没大区别,但是在最后有两艘飞船的外形很特殊。它们装着一个透明的密封舱门和一架摄像机。

我们正在研究这款新飞船时科罗廖夫走了进来。“好了先生们,”他说,“仔细看看吧。”他对于密封舱门的解释吓了我们一跳。“每一个海员都要学游泳,同样宇航员也要学会如何在太空中游泳。”他自信的说。“不仅是游泳,还有在舱外进行组装和拆卸工作,我们必须学会这一点。”

说着他把我们打量了一遍。

“好啊,我的雏鹰,”然后他对我说,“穿上太空服,到飞船里面去坐一下吧,然后试着从舱门里出来。到十二点的时候你要向工程师讲讲自己的看法。”话音刚落他就走了。

我突然觉得全身燥热,不知道科罗廖夫是不是碰巧把我挑出来的。不过我知道他一直密切关注这我的训练进度。他知道我的技术和身体状态,还知道我喜欢运动。

尤里立刻回头祝贺我。“罗沙,这回轮到你了。”说着他拍了我一巴掌。

我仔细看了看,发现这款黎明飞船和东方系列很有几处不同。降落舱的设计都是一样的,但是黎明系列的设计很明显是要带着乘员以软着陆的形式返回地球。舱室外部还装了两台摄像机,里面还有独立的导航系统和控制仪表板。

有些东方系列的仪表板在这里改变了位置,光学定向系统向左转了90度。里面有两个座位,控制舱门和太空服的面板就在我的头顶。舱门面板的位置尤其别扭——我在接下来的训练中不止一次撞到头。我的第一印象是舱室还是太挤。后来我发现,在失重条件下,舱室里面还是很宽敞的,甚至还算得上舒适。

不过科罗廖夫和工程师们回来以后我开始连珠炮一般抱怨起我的观察结果来。他叫我慢慢来,不要急。他说还有时间对这款飞船加以改进。从这时起我开始全力投入针对黎明飞船的训练。之后我每周都会回来熟悉一下最新的改造情况,最后我对飞船上每个螺丝的位置都了如指掌。它成了我的家。我经常在不开通风系统的情况下穿上宇航服在飞船了一坐半天,锻炼耐力。

科罗廖夫当时的权力和责任几乎无法形容。他不仅负责一切太空计划,还负责一部分军用火箭的研制项目。他还兼管通信和监测卫星的设计和测试。尽管他在不同的领域都委派了相关的设计师和工程师来主管具体工作,他本人的工作量还是极大。苏联的NASA,中型机械制造部(Ministry for Medium Machine Building),成立于1962年。但是一切太空项目的幕后主持都是科罗廖夫。他的能力令我惊叹。他思想深邃,但是脾气很硬,从不容忍笨人和傻事。他只要一挥手就能让某人闭嘴。

科罗廖夫掌管全局的工作从未公之于众,他本人对此似乎毫不介意。他对默默无闻的生活从没往心里去。他没精力操心这点小事。知名度只会影响他的工作。他比大多数人都更能理解克里姆林宫害怕他被敌对势力暗杀的担心。

科罗廖夫走到哪里身边都跟着个“秘书”——其实是保镖。有一次他去黑海疗养,上面把整个疗养院都封锁了。国家对他突如其来的重视实在是讽刺得令人心酸。斯大林时期他在西伯利亚劳改营自生自灭,那时他的命一文不值。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