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书笔记】IPCC究竟讲了什么?14 气温 -- 橡树村

共:💬83 🌺30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读书笔记】IPCC究竟讲了什么?14 气温

橡树村:【读书笔记】IPCC究竟讲了什么?13 火山

好啦,讲完了可能影响气候的人类和自然因素,现在来看看,气候究竟变化了没有,怎么变的。首先说气温。

人们很早就知道冷暖,但是对于究竟多冷多暖一直没有一个度量的方法。18世纪初期,出现了华氏度,摄氏度这两类温度的计量方法,从此描述冷暖有了一个简单方便的方法。也就在18世纪,人们开始对与人关系最密缺的地表气温进行测量。不过早期的测量站点很少,仪器也还比较原始,方法也有问题,也缺乏系统性,所以这些早期的数据,并不能作为衡量气温变化的依据。大约从1850年开始,仪器有了进步,测量站点也多了起来,记录也有了系统性,对于地表气温的测量,就算是正式开始了。不过在19世纪,测量站点的数量仍然很少,覆盖面也不大,很难说是全球范围的测量。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陆地气温测量应该是1957年才开始的,这一年,南极终于有了测量温度的站点。现在参与气温测量的站点有数千个,所有的陆地气温数据都汇总到一个数据库里面,供研究者使用。对于海洋温度的测量,早期只能依靠船只,可以在船只底部拖挂一个装置来记录浅层海水的温度,到现在,这仍然是测量浅层海水温度的最直接可靠的方法,每年也有数千只船在做自己事情的同时参与这项工作,精确的时间和位置信息,结合实时测量的浅层海水温度信息结合起来,构成了浅层海水温度的数据库。不过船只有固定的航线,覆盖面也有限。1980年以后,卫星也加入了对地表温度和海水表层温度测量的行列,完成了对全球温度测量的覆盖。卫星得到的海洋温度是表层的温度,与几米深的浅层海水温度略有差别,这方面,还需要一些校正,方法也已经成熟了。到这个时候,全球的表面气温数据才算是完善起来。或者说,对地球表面温度的全面监测,是从1980年代开始的。不过之前的数据也是可以应用的,记住代表性可能不足就是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850-2005年间全球陆地表面温度变化的趋势

由于各个地方的气温差异太大,一般在处理数据的时候,都直接拿这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数据进行统计,比某个规定好的平均温度高了或者低了多少度之类的,这样数据处理方便一些。如何计算这个平均数,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方法。比如一个叫做CRUTEM3的系统,北半球和南半球的陆地平均气温之后,计算全球陆地平均气温的时候,北半球占68%的比例,南半球占32%。之所以使用这样的数字,是因为这正好是南北半球陆地面积的比例。一个叫做NCDC的系统,直接每一个经纬度格子里面的温度变化,把地球按照经纬度划成一个个的小方块,把每个小方块的气温变化计算出来,然后再平均。而另外一套叫做GISS的系统,计算的是全球各个纬度带的温度偏差,所使用的权重分布,是南北纬90度到23.6度之间各占30%,南北纬23.6之间占40%。还有研究者排除了南纬60度以南的数据,计算方法也就有了相应的调整。所以呢,虽然使用的都是同样的数据库,不同研究者给出的结论还是有些区别的。上面这个图就是这四个方法得到的全球陆地表面温度变化趋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1979-2005年地球地表温度(左)和卫星观测的对流层温度(右)的线性趋势

下:全球平均气温及对应的线性拟和

上图显示的是综合了陆地和海洋的全球平均气温变化情况。从这个图可以看到,在19世纪后半期一直到1910年代,全球表面气温有上下0.2-0.3摄氏度的波动,但是基本上是稳定的。当然不要忘了这个时期内数据的代表性很不足。这里面有几个点超出波动范围不少,有可能是实际存在的,更有可能是因为当时覆盖面太低造成的。从1910年代开始,到1940年左右,全球温度有一个持续的上升,温升幅度达到了0.35摄氏度。最近的一次温升,就是从1970年代开始,至少持续到2005年的了,温升幅度达到了0.55摄氏度。由于从1980年代开始全球测量温度的站点数量众多,连续性系统性都已经很完善,这一段数据的可靠性实际上是很高的,或者说,从1970年代开始的这一次大幅度温升过程,是非常明显的。IPCC一直在比较100年气候变化的线性趋势。在TAR里面,比较的是1901年和2000年之间的变化,得到的趋势是0.6+-0.2摄氏度,由于2000年以后气温继续升高,而1900年代的前几年平均气温却有所下降,所以AR4在比较1906年和2005年之间的变化的时候,得到的趋势就是0.74+-0.18摄氏度。如果拿1850年到1899年之间的平均数与2001年到2005年之间的平均数进行比较,温度增加幅度是0.76+-0.19摄氏度。1950年代以来的变暖趋势呢,每10年温升0.13+-0.03摄氏度,要是考虑1979年代以来的变化,温升速度更加明显,达到每10年0.18+-0.05摄氏度。在全球范围内,不仅仅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有这个逐渐加快的趋势,陆地和海洋都可以观察到这个变化趋势。这里面提一句,城市热岛效应对于城市地区的气温影响很大,但是在全球平均范围内贡献很小。AR4选用的研究表明城市化和土地变化导致的对全球温度纪录的影响,在陆地上为每10年0.006摄氏度,在海洋上为0,整体平均下来,可以忽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几组浅层海水温度数据

另外有一个值得提的,就是昼夜温差的变化。这个词的缩写是DTR,比较的是白天的平均最高气温和夜晚的平均最低气温。从1950年开始,这个温差一直在降低,降低速度在每10年0.1摄氏度,很缓慢,但是足够让仪器检测出来。不过到了1990年代以后,这个温差已经基本上不再变化。换言之,从1950年到1990年代初,夜间温度上升的速度略大于白天温度上升的速度,到了1990年代以后,两者上升的速度已经基本一样,没有明显的变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50-2004年全球昼夜温差变化趋势

这里面要特别说一下,平均温度的地区差异非常大。具体的情况下一节讲,不过这个地区差异对全球平均气温的直接影响,就是数据的偏差很大。基本上,每一个年平均气温的数据的偏差都在0.2-0.3摄氏度之间,即使在已经进行很全面测量的2000年代,这个偏差仍然很显著。所以只有在考虑一个很长的时间的时候,至少20-30年,甚至50-100年的时候,因为平均值有0.5摄氏度以上的变化,这种温升才有价值。尽管如此,从1994年到2005年的12年里,除了1996年,年平均气温都是有仪器记录以来最高的,其中1998年和2005年都是最高点,虽然从严格的统计学上讲,一些年头的平均气温差异并不显著。导致这个偏差很大的原因是地表的气候实在太复杂,影响因素太多,那么在高空中,有没有温度趋势的变化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全球和南北半球陆地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及偏差

高空的温度可以使用探空气球进行测量,这项活动开始于1950年代,不过这个测量方法比起地面站点来讲,可是昂贵麻烦了很多,所以覆盖面、数据频率,都有很大的问题,代表性不强。1979年卫星微波探空仪MSU的使用,使得监测对流层中上部分以及平流层温度成为可能。不过到现在为止,不同的卫星微波探空仪测量的不同的对流层温度趋势仍然存在差异。校正不同数据源的工作一直在进步,数据的可靠程度也越来越高,不过仍然有进步的空间。这些测量的结果是,在对流层,也可以观察到一个每年0.12-0.19摄氏度的变暖率。对于平流层,则观察到了一个每10年0.3-0.6摄氏度的变冷,不过最近的十年变冷率在下降。平流层变暖的趋势符合主流的气候模型预测的变化趋势。由于数据相对少很多,对于平流层的变冷估计可能高估了。另外图中可以看出火山喷发对平流层温度的影响非常明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同高度大气温度趋势

从上到下:平流层底部,对流层中上,对流层底部,地表

橡树村:【读书笔记】IPCC究竟讲了什么?15 气温分布

关键词(Tags): #气候变化#IPCC元宝推荐:海天, 通宝推:牛铃,海天,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