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上海三十年往事(一)走穷命带财运的朱鎔基 -- 大势至

共:💬392 🌺2195 🌵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你说的对

应该是我张冠李戴了,查了一下地方志:

光绪十六年前,在公共租界从事贸易的日本人常居住于开设在原英租界的店铺内,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侨民开始集居以日本领事馆及东本愿寺为中心的地区。1915年蓬路(今塘沽路)日侨最多,有851人,次为吴淞路515人、昆山路295人、南浔路235人。此外,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越界筑路地区日侨住宅发展迅速。20年代初,2万日侨中90%居住在虹口,形成日侨集中居住区。一·二八事变后,原为广东人聚居地的北四川路地区“似乎全部成为日本人街”。1930年北四川路703家店铺,日本人商店600家,比1937年八一三事变前增加10倍。

30年代初聚居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一带,90%以上商店为白俄开设,霞飞路一带称为“东方圣彼得堡”。

参考资料:外链出处

有关虹镇老街的人口变动,援引如下:

虹镇老街,地名在东从新港路起,向西延伸到虹镇北街和飞虹路交界处全长约500米左右。地域在虹口区新港街道境内,两侧由南涵盖到天宝路,北与飞虹路比肩。

虹镇老街地境,唐,宋时期属于松江府,以后多次变迁。元朝以前属于虬江水域,根据《水经注》记载:虬江水域有70里宽,以后逐步淤塞形成了沙洲。明朝初期水域首先形成了泄洪口,洪口即虹口。虹口在虹口港一带即现在的汉阳路桥。现今的虹口区由解放后川北,提蓝,榆蓝,榆林,新市,宝山区部分合并形成。虹镇老街由古时的虹浪形成虹安镇,据载:清朝嘉庆年虹安镇开始衰弱。古人,有踏浪赶潮的习惯以后逐渐形成集市。清初,虹安镇区域影响的范围至现在的杨浦区凤城街道一带,是乡民赶集,交易集中的地方。虹口港的形成发展以及上海开埠后,现在的公平路汇山码头形成新航海距离,拉开了内江小河的视野。所以,虹安镇开始衰落。20世纪初上海《申报》有闸北虹镇的记载,20年代北面称虹镇,虹镇北街,一直延续到现在, 虹镇,虹镇北街,现在属于虹口区嘉兴街道范围。往南称虹镇老街属新港街道管辖,根据有关文字档案和户籍记载;30年代虹镇老街周边有农田,村庄,店铺并实行保甲制管理,还有小型巢丝场,乳牛场,三宝堂等。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从吴淞、宝山一带登陆,炮火向西一路射击,天宝路,虹镇老街一带民房毁坏严重,日军占领期间,现在的虹镇老街和新港路丁字路口,形成了日本海军的势力范围,周边有范家宅,董家宅等民房村落,日军的势力范围从现在的大连路、天宝路、新港路、虹镇老街四周拉起了铁丝网,强迫乡民修筑工事,挖沟壕,现在的和平公园假山内堆放了许多水银。日军投降后国民政府军接管,1949年由人民解放军军事接管。由于日军修建工事所形成的沟壕弯弯曲曲,周边人口稀疏,从1945年---1950年之间, 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背井离乡,从江苏等地迁入虹镇老街地区依沟壕,小河和荒地而搭建了以稻草为屋顶的棚户栖息而住,吃用的是井水,使用的土灶.由于从虹镇老街到汇山码头路途较近,所以他们中的大都数身强力壮的男劳动力为了谋生而到码头上从事装卸工,以及周边人力三轮车夫,小买卖和停靠在黄浦江岸边的轮船上做敲铲油漆工作。随着虹镇老街人口的集聚,当时在废弃的军事工事处形成了大量的生活垃圾。 1953年秋,飞虹路一姓董居民家使用土灶不当而燃火,大火烧毁周边棚户一千余间。当时的提篮桥政府发动社会各界进行捐款,捐物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在虹镇老街、沙虹路、安丘路(瑞虹路)、虹关路一带建起了一层的平房越冬起名为爱国新村,灾民于1953年底入住。废址上建成虹口工人体育场,虹口第一工人俱乐部,即如今的虹口区政府所在地。其间约50年左右,50年代后期开办给水站按居委会集中凭购买筹排以水桶定量供应,由于人口的增长以及房屋的破损,从60 年代后期居民自我搭搭放放,一层平房改建成多层不规则的居民区,70年代自来水接水进屋,火表分户,粪便集中清理。

虹镇老街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开始整治垃圾,填河筑路,1958年至1959年新港路和虹镇老街路面建成,在原军管处1959年10月1日建成和平公园正式对外开放。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多年的经济停滞,虹镇老街两侧大量违章建筑比比皆是,一度成为棚户区的代名词。60年代,建起两层楼的自建新村。

参考资料:外链出处

最后,因为查资料,我第一次来到宽带山,感觉某篇文字比较幽默,链结如下:外链出处

那句"我辣死你妈妈",滑稽王小毛的口音跃然纸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