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不晓得哪扪子反呐 ! -- 老光

共:💬60 🌺15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要讲政策噢

当时,富农儿子是出身不好,富农本人是成份不好。俺在中学填表时要填两项:家庭出身:(地主),个人成份:(学生),这两个要区别开。

“有成份论,不唯成份论,重在个人表现”是文革以前就有的党的政策,这个政策当然应该对地主和富农适用。套用还是不套用就看当地干部的政策水平了,套用了就是政策水平高,不套用,就是低。

应该说,土改以后,失去了土地的地主就不再是阶级敌人了,顶多算是过去的阶级敌人。不然的话,首先是理论上的自相矛盾,还有,岂不是毛刘周朱都要被划为阶级敌人?不对了吧。举个例子;赵紫阳家,地主,而他们县最大的地主(好像姓贾),连共产党都没参加过,就因为抗日时倾力支持共产党,刚解放就被任命为平原省副省长。

俺的感觉是:一般来说,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共产党组织主政比较早的地区,这个政策就套用的好一些。反之,那些自然资源紧张、资源争斗激烈、经济文化不发达、解放后临时找来贫雇农执政的地方,这个政策就落实得差。原因吗,各位不难想象。

俺老家那里落实这个政策也有过反复,刚解放是还好,到了文革前四清的时候,搞极左,要戴“地主分子”帽子,给那些在解放前曾经当家掌柜的戴,而只有土地有长工但不当家的不算,都算地主出身。虽然缩小了打击面,但地主分子似乎就是永久牌的阶级敌人了,65、66两年经常挨批斗,到67年批判“反动血统论”和给黑帮分子平反以后,这文革基本就没地富什么事了。从那以后,就只见当权派和造反派斗来斗去了,要是那个干部找地富什么茬,群众可有大批帽子送上,轻者是“政策水平低、极左、打死老虎”,重者是“挑动群众斗群众、转移斗争大方向”。

看到老光哪里到72年来还在吃忆苦饭,斗地富,俺就纳闷儿:难道那里没批过“血统论”么?难道是被文革遗忘的角落?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