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顾剑:抗战初期一些战略问题的再思考 (1) 缘起 -- AleaJactaEst

共:💬2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3) 花园口

(3) 花园口灾难的重新评价

1938年,徐州会战的最后阶段,日军在豫东猛进,严重威胁了第1战区部队。为了阻止日军的前进,国民政府在花园口掘开了黄河大堤,以河水来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日军在这个方向上的进攻暂时被阻止了,但是除了一部分部队的行动困难外,损失并不大。但中国的民众却为此付出了重大代价,几十万人丧生,上千万人流离失所,用他们牺牲的代价到底换来了什么呢?

我于当今官方对花园口决提的评价,一直有不同看法。这个评价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而不是黄河水淹死了多少日军。

当时的战略形势,是徐州会战中国军队主力集结于鲁南淮北,被南北两路日军抄了后路,因此不得不放弃作战跳出包围,豫东豫中正是军队主力的深远后方,没有坚强的有生力量能够布防,而日军的大迂回如果不能制止,那么第一,主力将会被包围,第二,日军将很容易占领附近的平汉线,并利用铁路调兵和给养的便利,马上开始直接攻击武汉。那样的话,甚至不会有武汉会战。

黄河决口的真正作用,不是能淹死多少日军,象水淹七军那样的故事,恐怕只能存在于小说里。黄河决口最重要的是造成黄泛区,(1)断绝了道路,打掉日军在机动力上面对中国军队的优势,给后退布防准备武汉会战争取时间 (2)日军战斗部队即便能够通过黄泛区,它的后续补给也过不去,这样勉强过去的战斗部队还是死路一条。(3)赤地千里,绝了日军当地补给的可能,加重对后勤系统的依赖。这样看来,黄河决堤真正的战略作用,恰恰就是“给日军一部分部队造成行动不便”,而不是指望黄河水真能淹死多少敌人。这里的关键在于:1。这“日军一部分部队” 是担任战略大迂回大穿插任务的土肥原贤二的第14师团,而他们当时所处的位置,恰恰是最要命的一支日军部队,如果不能阻止的话,会招致整个战局的灾难。2。这“行动不便” 四字,其实是一种文字上的轻描淡写。如果用军事术语说,是阻止的敌人的机动。而机动能力,是制胜的关键因素,也是当时日军对国军最大的优势所在。

所以我觉得决河在战略上的正面作用,在徐州会战到武汉会战之间这个大战略背景下,是正面而且是决定性的。事实上京广铁路线(平汉线粤汉线)日军是直到1944年一号作战时候才打通的。同样是焦土抗战,黄河决堤虽然牺牲巨大,但是毕竟比张文白在长沙那一把大火,现实的积极意义大得多吧?长沙那次纯属是无谓的牺牲,因为日军当时并没有真把长沙作为重要的进攻目标,这跟1939年至1941年底著名的三次长沙会战,还不是一码事。

话说回来,决河这是不得已的焦土抗战的做法,最可怜的是那些沦为鱼鳖的老百姓,拿现在话来说,不仅是人伦惨剧,而且是生态灾难。我顾某人今天在这里可以侈谈战略问题,但我是心存一份歉疚之情的,因为当时当地的老百姓可是没这个幸运,也理解不了这个做法。但这就是战争,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性。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有,西方历史上也有:1672年法荷战争和第三次英荷战争,太阳王路易十四挥动十万法军攻荷兰的时候,奥兰治亲王(后来的英王威廉二世)无法抵挡,也是决开海堤,倒灌自己的国土。

所以说兵凶战危,生灵涂炭,圣人不得已才用之。但是对於花园口决堤的官方评价,历来是受政治因素和政党之争影响的:当初国民政府不敢承担这个政治责任,谎称是日军炸开的,后来改天换日了,共产党政府又故意贬低或者无视它的战略价值,突出它残忍的一面,那是为了攻击国民党残害百姓。近70年以后的今天,我们不必人云亦云。给这次悲剧性的战略行动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也算是还了为国家民族而被牺牲于滔滔洪水的千万生灵一个公道。至於历来官方评价背后的政治因素,我们自己心里有数就行。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