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不晓得哪扪子反呐 ! -- 老光

共:💬60 🌺15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不是的,不是的,休要谬夸奖了。

不是的,不是的,休要谬夸奖了。有点闲时间,碰见熟悉的题材,就参加聊个天儿吧。

更可佩服的是你惊人的记忆力,一个文革中念小学的人居然记得文革前的事,

俺的记忆力并不好,俺能记住一些事主要是因为经历特别,文革中俺的家庭也被冲击得七上八下,前七年几乎每年搬家一次,搬家的地点次序俺记得,又记得在哪个村儿知道的刘少奇倒台、在哪个镇看到的红海洋、在哪个城挖的防空洞、在哪个市听到的卫星东方红。现在上网一查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年代,俺搬家的地理坐标立马儿就转换成了时间坐标。所以俺写给老光兄的那个《文革流行色》帖子,会记得哪一年流行什么。72年以后俺不搬家了,记忆就搞不清年份了。

而且理解的那么透彻,看来你是个天生的政治家。FFF

当时俺哪儿理解呀?只是你看俺搬家那么多次,每次转学、升学、入队、评先进俺不都得把那个政策亮出来当护身宝剑挥舞一次呀。重复多了,就理解了。

政治这玩意儿说复杂也复杂,翻云覆雨,眼花缭乱;要说简单呢也可以,只要把“政治”二字理解成“利益”或“利益分配”大致不会错。那个主任的一个决定,使他自己、大队干部和那富农婆三方受益,台下的也满足了政治虚荣。政策水平高啊!(俺前辈中就有过类似这个富农婆的经历,所以俺懂主任的话)

俺前面一个跟贴中举的四个政治不正确的例子,不就是因为他们讲的话不符合他所在集团的利益吗?

看俺说的溜溜的,其实俺当不了政治家,你从俺跟老光兄抬杠的那个较真劲儿就能看出俺的死相样儿,灵活妥协是政治家的基本素养,俺差得多。还有,俺命中注定是不停的搬家,一颗浮萍别说登上政治舞台了,看台上有个座儿就不错了。

这个政策我只见过使用在黑五类子女的身上

我们一般自称“可教育好子女”,打到语言歧视!

只能说你们那儿的群众对你们家真是关怀备至。

看来俺是下面一段话没说透,需要从利益上再分析分析

俺的感觉是:一般来说,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共产党组织主政比较早的地区,这个政策就套用的好一些。反之,那些自然资源紧张、资源争斗激烈、经济文化不发达、解放后临时找来贫雇农执政的地方,这个政策就落实得差。原因吗,各位不难想象。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吧。

华北平原这一带,比如像王外马甲的骑兵团活动的冀南豫北一带,日本人打过来以前是属于物产丰裕,文化较发达的农业区,很多地主都以“耕读传家,书香门第”自诩。当日本人打过来时,国民党政府和政府军都一溜烟往南跑了,这一地区一下子成了权利真空。兵荒马乱之下,地主只好买枪自保,可三两杆枪防防散兵游勇还可以,防日本人可就差多了,找靠山吧。

土匪是靠不住,国民党不见影儿,只好靠共产党了。共产党也人数不多,党员大都是本地地主的孩子在外地读书时入党的年轻人,受党委派回家乡发展组织、发展抗日武装。于是,儿子就碰上了老爸,一拍即合。这样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情形,有的县的早期党员,大部分都是地主和地主子弟(王外马甲写的《好人王三官》那个县在豫南,也是这种情况)。经过十多年的抗日和打老蒋的磨练,解放后,这些人都进入从局县到地省的领导岗位(赵紫阳就是一例)。这批干部,老爸是地主,自己和孩子是地主出身,政策水平不高的话不打到自家身上了吗?

所以,俺那地方是政策水平高,不是俺受特别关怀。

用利益分析政治,无往而不胜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