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半文摘】困难党员 / 贫困县 / 女交警 -- 牛铃

共:💬63 🌺78 🌵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从女儿墙说起

"平改坡在江南地区还是有一定实用意义的

第一,江南多雨水,老式的江南民居都是坡顶,为了就是防止楼顶积水。第二,平顶会导致有很多人将杂物(如果附近有更高建筑,更有抛物)在顶部堆积,影响整体环境。所以平改坡还是相当有必要的。"

首先欢迎不同观点.的确,江南多雨,老式江南民居多为中式坡顶,但是否单纯为了防止楼顶积水,我有不同看法.也许这和我们中式建筑构架制的结构有关,坡顶无意带来了排水顺畅的效果,但这可能是一种"副作用",而不是主因.详见下图(摘自《营造法式》)和维基词典中的解释,虽然也提到"平顶",但不是很普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国木结构体系历来采用构架制的结构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横梁、竖枋而构成“间”,一般建筑由奇数间构成,如3,5,7,9间。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11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构古建筑。立面上划分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其中官式建筑屋顶体型硕大、出挑深远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屋顶的形式按照等级分为:单坡、平顶、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重檐、盔顶等多种制式,又以重檐庑殿为最高等级。

斗栱是中国木架建结构中的关键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其次,我要提一下女儿墙这个概念.百度有这样一段解释:"女儿墙在古代时叫'女墙',包涵着窥视之义,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态,在城墙上筑起的墙垛,所以后来便演变成一种建筑专用术语。特指房屋外墙高出屋面的矮墙,在现存的明清古建筑物中我们还能看到。如今女儿墙已成为建筑的专用术语,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女儿墙的浪漫和诗情画意也不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内容了,只是国家建筑规范中的90厘米高的砖混结构式的一堵矮墙而已。它回归了建筑的本原,在建筑物上起着它应起的作用。一般在一些单元楼的屋顶上,成为建筑施工工序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并且具有封闭性的一部分。"

女儿墙也应用到了建国后的民用建筑上,比如说我们讨论的上海5-6层工房,具体的建筑和防水细节详见下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类似的结构在70年代后建造的工房中比较普遍,如果说还存在楼顶积水的问题,那么就不会成为一个通用设计延用到90年代初.而这样的5-6层工房恰好是90年代后平改坡工程的主体.究竟是为了防水还是美观来进行改造,我倾向于后者.

你提到了江南,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长江以南的江苏,上海,浙江都包括在内.作为曾经的上海居民,我只能就上海的情况谈一些看法.如果你重新审视一遍上贴中的照片,照片中位居浦东的红顶/蓝顶居民楼几乎是同时开发和竣工的,这体现了上海在市政规划上某些特点.据地方志记载,1951年4月市二届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市长陈毅提出市政建设应“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并且首先为工人阶级服务”的方针。1952年4月,市政府设立上海市工人住宅建筑委员会,在全市统筹兴建两万户工人住宅。区境内有4个基地,征用原江湾区农田65.52公顷。由华东设计公司设计,华东建筑工业部工程处组织施工。1952年8月15日开工,1953 年5月竣工。总计建房530幢1000个单元(每个单元为1个门牌号)1万户。建筑面积28.6万平方米。分布在控江路以北,军工路至大连路之间。有长白一、二村,控江一、二村,凤城新村(今为凤城一村),鞍山一、二村。都是砖木结构的2层楼房,水、电、煤气俱全,每5户合用厨房和厕所。同时辟筑道路、下水道,配有学校、商店和绿化地。这是解放后兴建的第一批工人住宅,习称“两万户工房”,可容纳2.1万户、10.2万余人。其居住条件与当时里弄房屋、棚房简屋尽相比较,大为改善。此后,分别以各区建设局牵头,各工厂投资参建,完成了辽源新村,闸电新村,广远新村,漕阳新村等一大批新建居民点.这样整齐划一的大规模建设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的浦西和90年代初的浦东,随着住房做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随着土地的流通市场化,随着房地产开发商这一新角色的诞生,过去的福利分房政策不复存在,大规模,非赢利性的新村建设成为一个时代的烙印.如果你走访一些那个年代建造的楼房,你会发现"平顶会导致有很多人将杂物(如果附近有更高建筑,更有抛物)在顶部堆积,影响整体环境",实际上并不存在,或者可能性很低,因为周围同时代建造的房屋均为等高建筑.即便是80年代中后期建造的延吉新村高层建筑,也在设计时强调了全封闭.也就是说高层单元不能外搭晾晒衣服架子,阳台有钢窗封闭,杂物吹落到周边6层楼顶或者砸伤行人的机会大大降低.

综上所述,我觉得你提的两点理由有点牵强.其实,河里的大势至和建筑师河友如果能解说一下更合适,前者熟悉政策,后者可能是专业设计人员,我只是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说的未必准确.

针对另一位河友提出的"中式的顶是有特色,但成本是否更高呢?".凭感觉,中式的成本会高,但具体高多少,还是让专业人士来评价吧.俺就是一打酱油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