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伊朗猜想(八卦) -- 泉畔人家

共:💬1001 🌺1801 🌵2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补考之二:雅穆克之战,阿拉伯兴起:唐军驰援大食考

公元636年东罗马帝国与阿拉伯之间的雅穆克之战,是决定叙利亚乃至整个西方历史命运的战役。据史载,参战的阿拉伯骑兵数量约为25000人,而东罗马援军则据称有约20万的庞大兵力,至少也有5万以上。阿拉伯人的军队基本由骑兵组成,机动性强,由哈立德率领。东罗马援军主要由步兵组成,包括帝国最精锐的重装铁甲骑兵军团,由提奥多拉率领。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东罗马军队竟然被阿拉伯人全歼。史称“在游牧人可怕的猛攻前面,虽有神父们的颂赞和祈祷在旁助威,虽有他们许多的十字架在旁壮胆,拜占廷军队的种种努力还是付诸东流了。没有在战场上丧命的拜占廷的正规军和他们的亚美尼亚的和阿拉伯的雇佣军的残兵败将,都被无情地驱逐到陡峻的河床和鲁卡德河谷里去。有少数企图渡河逃跑的将士,也在对岸差不多全被歼灭了。西奥多拉斯本人被打死,东罗马帝国的皇军变成了只顾逃难的、惊恐万状的乌合之众。”我们知道,就是这同一支军队还刚刚赢得了与萨珊波斯的决死大战,而弱小的阿拉伯军队不但人数更少,装备落后,也缺乏大规模野战的经验,怎么可能忽然击败久经沙场的东罗马大军呢?这显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更奇怪的是,雅穆克之战以后,雄才大略的东罗马皇帝希拉克略竟然绝望的哀叹:“叙利亚!永别了!在敌人看来,这是多末优美的地方啊!”要知道希拉克略是东罗马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在遭到萨珊波斯和阿瓦尔人的东西夹攻,帝国仅剩首都和北非一隅的无望时刻,他都没有气馁,终于绝地反击消灭了强敌。为什么在面对渺小的阿拉伯蛮人时反而一蹶不振,彻底绝望了呢?

实际上,检索中国史书,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

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李靖大破突厥颉利可汗,遂灭东突厥,拉开了唐朝西征的序幕。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起,唐大举进攻吐谷浑,“六月,遣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为西海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将军樊兴为赤水道行军总管,将边兵及契苾、党项之众以击之。”“以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节度诸军。兵部尚书侯君集为积石道、刑部尚书任城王道宗为鄯善道、凉州都督李大亮为且末道、岷州都督李道彦为赤水道、利州刺史高甑生为盐泽道行军总管,并突厥、契苾之众击吐谷浑。”次年(公元635年),大破吐谷浑,并立甘豆可汗,甘豆被杀,唐又使侯君集援之,“有不奉诏者,随宜讨之。”

显然,侯君集的大军不可能只是为了“随宜讨”已经平定的吐谷浑而兴师动众,在同一年里再次西征的。最可能的原因,就是侯君集部参与了阿拉伯人的西征。正是由于大唐雄师的威力,才使得强大的东罗马大军惨遭全歼。也正是由于大唐帝国的巨大威慑力,才使得雄才大略如希拉克略也只得屈服,甘愿放弃叙利亚大片疆土。那么唐朝为什么要驰援阿拉伯呢?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原因有二,都与丝绸之路有关。一是丝绸路线的北移。在7世纪以前,丝绸之路主要通过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也门经红海转运到西方。由于6世纪也门的衰落,丝绸之路也向北转移,从而促成了阿拉伯的兴起。为了保证这一转换过程的顺利,唐朝需要适时的帮助阿拉伯完成统一中东的历史使命。我们知道,隋唐政府非常重视欧亚贸易,隋炀帝就曾不惜血本款待过西域客商。唐朝建立以后,英明的唐太宗敏锐的觉察到了东罗马与萨珊波斯的长期战争给丝绸之路贸易带来的危害,已经损害了唐朝的国家利益,因此果断做出了出兵援助阿拉伯人统一中东的决策。二是惩罚东罗马走私蚕茧的行为。我们知道,罗马人历来嗜好丝绸,长期求丝绸的制作方法而不得,终于在6世纪末通过非法手段取得了突破。大概在查士丁二世时期(公元565年至578年),依靠两个僧侣将蚕茧藏在手杖里走私到了西方,这也是丝绸生产在西方的开始。这对垄断丝绸生产的古代中国来说,显然是无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唐出兵助阿拉伯攻打东罗马,也包含着对后者走私蚕茧行为的惩罚。

雅穆克之战,开启了阿拉伯人迅速扩张的序幕。在此后很短的时间里,阿拉伯人竟然在欧亚非三大洲建立起了空前的大帝国,到了8世纪初竟然可以在怛罗斯与大唐分庭抗礼,这又是唐太宗所始料未及的。不过为了制衡阿拉伯,唐朝秘密向东罗马传授了先进的火药技术,后被东罗马人称为“希腊火”,从而挡住了阿拉伯人西进的步伐……不过这又需待另文详考了。

带兵参与雅穆克之战的大将侯君集由于是太宗朝第一位远征到中东的将领,在大唐诸将中自然显得鹤立鸡群,不由得居功自傲,雅穆克之战后七年,竟然“自以有功而下吏,怨望,有异志”,太宗虽考虑到其盖世奇功,“待君集如故”。侯君集终于于贞观十七年因参与废立大逆而伏诛,对其个人来说,恐怕也是因雅穆克之战大功所累而不能自拔乎?

史料来源:欧阴修,《新新唐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