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征服时代的礼物——巧克力 -- 江上苇

共:💬34 🌺7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蛮族入侵打破了贵族传统而已

唐人那不是在喝茶,而是在喝一种贵族传统,就像如今的东洋鬼子一般,而贵族传统从来都是讲究繁琐而不是简化的。

在唐宋贵族中盛行的“斗茶”,则更巩固了抹茶的地位,引用如下:二人或多人共斗,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蔡襄《茶录》)。二是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有两项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两者的标准是相同的;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如果汤花细匀,有若“冷粥面”,就可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会露出“水痕”(茶色水线)。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会成为汤花优劣的依据。

  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有时用同样的水煎茶,最能检验茶质优劣。这种斗茶,必须了解茶性、水质,以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宋代范仲淹有首《斗茶歌》说得好:“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芝兰,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宋徽宗曾说:“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苏轼在《送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此诗句说明在南屏山谦师道人斗茶时,亦是使用为时人所崇尚的兔毫盏。宋朝任福建漕司(监制贡茶事)的蔡襄在奉旨修撰的《茶录》一书中,对黑瓷兔毫盏同品茶、斗茶的关系说得更明确:“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出他处者,火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之不用。”因为“斗茶先斗色”而茶色贵白、青白者受水昏重,青者受水详明。建安人斗茶,茶色以青白胜黄白。由于斗茶喜用白茶,黑白对比分明,故以黑瓷茶盏最为要用。

由于“斗茶”传统的保护,发酵茶(如半发酵的乌龙茶、全发酵的红茶)毫无进入贵族圈子之可能,至于普洱那简直就只配给蛮族鲸吞牛饮。

这个“保护”还不仅限于茶品,直到战国时代日本贵族还特别重视在技术上已经相当落伍的黑色茶具,这也要拜斗茶传统所赐。

所以明代开始出现冲饮法,恐怕主要还是该归结为蛮族入侵对贵族传统的毁灭性打击,为新思路和简单化开辟了道路。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