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明朝那些事的那些事—正文 -- 花差花差农民

共:💬381 🌺1848 🌵1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看完了,总体回复一下

农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早就看出来了。您的刀捅得够深,但并未见血。缘何?因为都不是新鲜观点。

1、您总结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史观”,有人已经指出了,其实是前苏联的产物。在中国,五阶段公式从来都是有争议的,这最早要从建国时的“五朵金花”问题说起。

  所谓“五朵金花”,指的是建国后前30年间史学界围绕着五大基本理论问题而展开的争鸣,这五个基本理论问题分别指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等

三联书店在50年代中期出版了一套“五朵金花”问题讨论集。翻读这些讨论集后,给人最大的感受是讨论集所收的文章反映出论战各方在观念上都“不幸成为西方模式的俘虏”,而走向极端者则完全“通过西方的‘一家之言’来安排中国的史料与事实”。在几乎所有这些文章中,西方模式都成为不证自明的前提,中国史料均处于被动的、消极的乃至从属的地位上。如果问题仅止于此,那也就可能比较简单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由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纠缠,“五朵金花”各朵之间还圆凿方枘,难以兼容。我们看到,30年代社会史论战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事实上早已陷入几重悖论之中。“五种生产方式”与“亚细亚生产方式”在“五朵金花”问题上的纠缠,表面上看起来曲折地、隐约地反映了用“西方模式笼罩中国经验”时所碰到的难以克服的巨大困难,实际上,这一巨大困难是“东方主义”所酿造的一杯苦酒。因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本身不过是从西方的幻觉出发对东方历史的一种解释。“亚细亚生产方式”是西方人关于东方历史的“种种意识形态的假设”。这一假设似乎尊重了中国等东方国家历史的独特性质,实际上,对“东方”的特征、亚洲的标记、中国的传统的解释,本质上是“欧洲中心论”的派生物。

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用来解读国家-社会矛盾问题是个强大的武器,不过说到历史形态公式,这不是他老人家的特产。西方中心论式的直线发展模型不仅在中国,在西方也是颇受争议的。哈耶克、波普尔都批判过。不过这两位是反社会主义的,在中国不太受待见。

2、您的史观,一言以蔽之,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对此偶不做评价。不过,替清朝开脱其实没有必要,俺之前说过,历史是人塑造的,而人都是有感情的。评价历史有感情可以,但不能偏狭,要超越一己之好恶,一己之得失,全面深入的去看问题,要有历史感。如何评价明朝不单单是一两个朝代得失问题,它牵涉到如何评价整个中国古代史,甚至牵涉到怎样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实就是资本主义)。没必要跟明粉皇汉一个思维。中国在世界上领先了一千多年,落后个几百年,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赶上去就行了。

3、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没有普遍规律,这个是个无解的问题,因为历史没有终结。关于这一点要跳脱西方中心论者的思维。俺的观点,社会主义并不是一种更高级的形态,而是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一种资源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原始的、完全自由放任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只有在18世纪的英国出现过。这之后的西方历史,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发展路线相互交织、共同演进。因此,两千多年的中国大一统王朝,说有资本主义萌芽,其实不稀罕,说有社会主义的种子,俺看也找的出来。西方近四百年暴涨式的发展,说白了有一定的运气成分,而资本主义现在看起来像灵丹妙药,将来可能是毒药。咱没必要偏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将来的好日子还是咱们的。

通宝推:初二,hanha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