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少林拳法·练拳密钥》·注解·点评 -- 京城马国兴

共:💬1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少林拳法·练拳密钥》·注解·点评

练拳密钥

拳者,权也。万不可泥于死手,而又不可擅离老母。何则?盖拳中之变化无穷,千变万化终由母生。世人所常习拳者,不过眼前明着供人赏玩,一望而知其就里。拳经云:“拳以熟为乖。”若学者果能留心玩索,将老母习练精熟,经师拆讲,又复自己参悟,将老母中身法,手法,步法一一推寻。如某手可做如何使,某手可变某手,某手又可连某手。站一式则思其所以站此式之由,变一式则思其所以变之故。反复思维索求。俨如敌人在前,既寻敌人之破绽,又将自己周身破绽一一寻到。倘稍有不得力之处,即寻师考证,务要求出所以然之故。而后如此演来,方觉可刚可柔,可即可离,可变可化,此真可为攻拳也。歌诀曰:

惟母能生子,拳家妙理深。

个中真变化,只待会心人。

【题名解】

“练拳密钥”,就是说的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有把真传秘诀之秘而不宣的一把“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才能打开进入武学殿堂的拳门有所获得!否则,只能在门外当个门外汉了。这样看来,“练拳密钥”这篇文章就非同小可了。故而,必须精心研读方能得其精旨妙谛以为己用也。

【注解】

①、拳者,权也。万不可泥于死手,而又不可擅离老母。何则?盖拳中之变化无穷,千变万化终由母生:

拳者,权衡轻沉缓急利弊及时作出相应的制胜手段意思也。万不可泥于呆滞的死板的攻防手法招式而不能变化至用也,而又不可擅离无形法身道体为一身之主宰的法式。为什么呢?就因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施手用招、施招用手之攻防变化无穷无尽,千变万化始终皆是由老母生化出来的。

老母:乃指“无形法身道体”也,一般地说其是自己一身之“宗祖”。这里以“老母”喻之,乃出自老子所说内功修炼法式的:“贵食母”之说法中。

何则:为什么的意思,多用于自问自答。

终由母生:无形法身道体者“道”也;攻防招法及其变化者“器”也。遵从“器以道为体,道以器为用”的法则来看。攻防招法及其变化皆由无形法身道体生化出来的,就是“终由母生”说法之本义也。

②、世人所常习拳者,不过眼前明着供人赏玩,一望而知其就里。拳经云:“拳以熟为乖”:

世人所以常演习拳法者,只不过是眼前明着供人品评赏玩。而明眼人一望而能清楚的知道其身内之攻防机体、机制秩序的一切情况了。正如拳经云:“拳法以精通纯熟的招式为乖觉伶俐机敏的手法以制胜,为机灵、伶俐乖巧的拳法。”

知其就里:清楚的知道其身内的一切情况的意思。

拳以熟为乖:拳法以精通纯熟的招式为乖觉伶俐机敏的手法以制胜。乖,机灵,伶俐。如:乖巧、乖顺。

③、若学者果能留心玩索,将老母习练精熟。经师拆讲,又复自己参悟,将老母中身法,手法,步法一一推寻。如某手可做如何使,某手可变某手,某手又可连某手。站一式则思其所以站此式之由,变一式则思其所以变之故。反复思维索求。俨如敌人在前,既寻敌人之破绽,又将自己周身破绽一一寻到。倘稍有不得力之处,即寻师考证,务要求出所以然之故:

若学者果能留心玩索,将“无形法身道体”的“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演习修炼无形法身道体也不经思索而能自动化的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以制胜的能力。只有经师拆讲,又复自己参悟,将无形法身道体主宰中之身法,手法,步法一一推寻精细缜密。如某手可做如何使,某手可变某手,某手又可连某手等等皆做到自然而然。站一式则思其所以站此式之原由,变一式则思其所以变之缘故。反复思索推求。俨如敌人就在面前,既寻敌人之破绽,又将自己周身破绽一一寻到补齐之。倘稍有不得力之处,即寻师询问、考察印证,务必要“求出”之所以然之缘故的心明眼亮而神知。

留心玩索:留心玩耍、思索其中“体、用”之要妙。

精熟:精者,无形法身道体也;熟者,不经思索而能自动化的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以制胜的能力。

④、而后如此演来,方觉可刚可柔,可即可离,可变可化,此真可为攻拳也:

而后如此演习、修炼开来,方觉可刚可柔“刚柔相互根生、转换自如”,可即可离、万变不离其宗,可变可化、方圆变化于无形之境,此真是可为攻克拳法的修炼法式也。

⑤、歌诀曰:“惟母能生子,拳家妙理深”:

正如歌诀所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双方攻防较技“惟无形法身道体能生化出具体的攻防招式手法之子来,拳家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内容之奥妙理法博大精深矣。

⑥、个中真变化,只待会心人:

个中真意、真气、真形的变化,只等待具有“聪慧之真灵知”的人呢。

会心:聪慧之心思已经领会,明白的意思。即“人心灵,道心知”的浑化合一之真灵知的意思也。

【译文】

拳者,权衡轻沉缓急利弊及时作出相应的制胜手段意思也。万不可泥于呆滞的死板的攻防手法招式而不能变化至用也,而又不可擅离无形法身道体为一身之主宰的法式。为什么呢?就因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施手用招、施招用手之攻防变化无穷无尽,千变万化始终皆是由老母生化出来的。

世人所以常演习拳法者,只不过是眼前明着供人品评赏玩。而明眼人一望而能清楚的知道其身内之攻防机体、机制秩序的一切情况了。正如拳经云:“拳法以精通纯熟的招式为乖觉伶俐机敏的手法以制胜,为机灵、伶俐乖巧的拳法。”

若学者果能留心玩索,将“无形法身道体”的“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演习修炼无形法身道体也不经思索而能自动化的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以制胜的能力。只有经师拆讲,又复自己参悟,将无形法身道体主宰中之身法,手法,步法一一推寻精细缜密。如某手可做如何使,某手可变某手,某手又可连某手等等皆做到自然而然。站一式则思其所以站此式之原由,变一式则思其所以变之缘故。反复思索推求。俨如敌人就在面前,既寻敌人之破绽,又将自己周身破绽一一寻到补齐之。倘稍有不得力之处,即寻师询问、考察印证,务必要“求出”之所以然之缘故的心明眼亮而神知。

而后如此演习、修炼开来,方觉可刚可柔“刚柔相互根生、转换自如”,可即可离、万变不离其宗,可变可化、方圆变化于无形之境,此真是可为攻克拳法的修炼法式也。

正如歌诀所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双方攻防较技“惟无形法身道体能生化出具体的攻防招式手法之子来,拳家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内容之奥妙理法博大精深矣。

个中真意、真气、真形的变化,只等待具有“聪慧之真灵知”的人呢。

【点评】

确实,这篇“练拳密钥”真是难得的一篇论拳“修炼、建体、至用”之“经典”文章也。然而,如此修炼的攻防功夫艺境如何呢?历代前贤多有清楚明白论述,以资为证,录而并解之如下:

“浑元一气”攻防功夫艺境论

浑则静,以逸待劳;玄则元,驭静以动。动中亦静,则正奇进退之机,迟速幻转之妙,悉出于无心,系自然之运用。因时致变,因力制人。至于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统蓄以先天寸绵之力,为无为无不为也。以动静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非浑于始,奚得其元之玄;非元之大,无以显其浑之德。是浑元者,其即无生妙有也。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阐释:

  神、气、形的天才、地才、人才之三才浑合一之法身道体,乃通过“静练法”而修得。是“以逸待劳”的方法。浑合如一之道体“静”,静则无不应。即听探的良知功能极佳,可测知彼之动变分毫不差,较技中有此极佳的听探之良知,可免去许多妄动之劳苦,故“浑之体”以静为用。故曰:以逸待劳。

  元之玄机,即“玄则元”,驭静以动。即以听探之良知,驾驭顺化之良能。动中亦静,是说在顺化的动变之过程,亦随时也听探着对方的变化呢。只有以自身的听探之良知,驾驭顺化之良能。则自己法身道“体”之正,方能有出奇制胜之用。才能有自己法身道体的元之玄的出奇之进退之机,迟速奇正的幻转之妙,全部出于无心,系自然之运用。即达到有感而应、应物自然的自动化运用,便是出于无心。有感而应、应物自然,是修炼出来的听探顺化相互为用的功夫艺境.此存在体内和中枢中。

  只有自身的攻防机体、机制秩序精熟到有感而应、应物自然的自动化功夫艺境时才能达到因时而变,因力制人的出奇制胜之功夫艺境。因时致变,因力制人的功夫,乃出于不撄人之力的顺其势,借其力;让力头,打力尾的顺随之法的修炼、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运用过程中的积累。只不过这样的用法,达到了有感而应、应物自然的自动化艺境时,就是“出于无心的自然之运用”的功夫艺境了。即“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三皇圣道所传之法。

  至于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这里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中的“方圆立体”指何而言?二是“自然之神”指何而言?

  首先说“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中的“方圆立体”是指何说!如按“神、气、形”三者的本体而言,则“神”,即自身的自然之神。也就是“灵神”,乃是“圆融”无形无象之体。有论为证:“养神者,外养全体之神以合气”.乃言全体之神是圆融之体的意思。神不圆融则不灵。内气象天乾,故内气的本体亦是圆融之体;外形象地坤,故外形的本体自是方正之体。此本于古认识论的“天圆地方”说,自有其理存焉!此乃以“体”而论的。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以此而论之。

  如以用而论。神与意合,神圆意方,内气体圆又自有方之用。外形体方,亦自有圆之用,因坤从乾以显其德。故外形从主于内气。自然可知神、内气、外形三者浑合如一之法身道“体”乃外圆内方之存在,也自然有立体方圆变化之妙用了。此乃“万象不出一圆一方。拳之万象亦不出此一圆一方”之论断的精义。

  而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攻防变化之运用,皆本“曲化直发”的法则。曲化者,圆曲走化;直发者,方正直击而发。曲化者为静,从本“体”而论;直发者为动,从至“用”而论。故有“曲直变化”之妙的论说。即“以柔用刚”的方圆变化之法。

  而此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乃言内气外形“方圆立体”的发用之妙。而最重要的一点,此“方圆之立体”非形也,乃超出象外的“法身”之立体的方圆,即神、气、形三者浑合为一的道“体”所成之方圆。而此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统蓄以先天寸绵之力,为无为无不为也。也是说自己的道体“法身”之方圆的。

  自然之神,乃自身与生俱来的听探之良知和顺化之良能的综合之最佳功能,谓之自然之神。《易》说“神明”,道家言“灵神”。皆是此自身内的综合功能的最佳状态。是通过系统修炼而得之。

  什么是“为无为无不为也”?无为者,不先物为之义也。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练、用,皆本“无争之争为争”。即遵依“道”的顺随为法,便是法“无为”的修炼。无不为者,是因物之所为也。即不撄人之力的顺其势、借其力,以柔用刚,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以此为法,可达无不为之艺境。

  所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不管是以内气、外形来论;还是以神、气、形三者浑合如一的浑元法立论。或是以听探的良知和顺化的良能相互为用;外柔内刚的“以柔用刚”之二元合一法立论。还是以“动,静动,动”的三元合一法立论。皆以内外的动静互为其根为“伏机”,阴阳迭神其用的。此中阴阳迭神之“神”,即前面所说的“阴阳互蒂之神”。也就是“自然之神”。也就是“生之制者之神也”。

  非神、气、形三者浑合如一,似万物的原始之初,即无形无象之“道”体的状态。如何能得其元之玄机妙用。又,非有浑合如一的初始之修,又如何能得元玄之妙用。此乃是对“浑合之极,元始为尊”句的解说。

  非元之大,无所不能包容,无以显浑合如一之道“体”之德。此德乃上德,正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所以说:“浑元者,其即无生妙有也”。神、气、形三者浑合如一,如万物原始之初始,即无形无象,无状之状,乃道体本“无”。只有从此“无”中,才能生出元之玄机妙用来。此正是“无生妙有”之精义。有无相生之至用。

  此乃遵从老子所论的“有从无处生”,“无”乃万物之大祖的意思,而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基本法则及其概念的。此乃传统拳学之特点。

  这里要论一论“玄”,何为“玄”?老子在《道德经》首章中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此文中说明:“无有同出,同谓之玄”。此说法表明了什么意思呢?不好以理而言说以论之。只好举例而言了:如用瓷土做个茶杯,当有瓷土时,没有茶杯。当茶杯做成了,无有瓷土了。谁也不会将瓷土叫茶杯;谁也不会将茶杯叫瓷土。有了瓷土,无茶杯;有了茶杯,无此瓷土。当我们以瓷土做茶杯,在整个制作过程中,瓷土是由有化无,茶杯是从无到有。故老子说:此两者即“有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老子在这里表明了:“对待世间任何事物及其变化都要用这种“有无同出”的观点去认识对待,就能把握成功。这样以有无同出的“顺逆”观点认识、看待事物变化的始终过程之法则、规律,是名玄观,研究用玄观的方法观察认识事物变化始终过程的内在本质规律的学问名“玄学”。故知“玄学不玄,认识最全”。

  而《浑元剑经》基本上就是用这个玄观的方法,来认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一切内容的。故知,其之所论,皆是真实的学问,修之可以证验,故是真实。

  玄学的基本观点:修炼皆应起于万物之初始的状态。即“道”体的存在状态。求得万有,再能回归到道体的状态。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静”功法,乃是复归本真于道体存在的状态,再求攻防变化之万有的招法。虽已生万有,然最终修炼还要回到这个道体的存在状态上来。是名“能与道合”。能与道合,方明至用。

故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初始从无到有,是无中生有的造化过程。有到极限,又由有化无,是以有入无的神化过程。能修炼到以有入无的境界,便是“无为无不为”的无上之道境了。即“寂感遂通”的应物自然之神明艺境。功到此时,可谓“绝学无忧”矣之绝学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练用之学问,即此也。

“拳之上乘”艺境论

试言其手法,则凭虚而入,不撄入之力,乘时而逢适中彼之窍。若僚之弄丸,循环无端。如丁之解牛,游刃而有余。

于身法,重如泰山之压,轻若鸿毛之飘。游扬处,花飞絮舞;变幻处,活虎生龙。

若夫步也,具之且玄难。以觅踪亦长亦短,无能把作。进则为排山倒海,退则为雨散云消。

不图为拳之至于斯也,用之习技不须另寻。故曰:习技莫先于习拳。余业儒也,而辟性好武。从拳操技,盖有日矣。吾以谓有文章者必有武备哉!

《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拳谱总序》

阐释:

试言功到大成艺境施招用手的方法,及其所显示的状况。手法是凭虚而入,不触及人之力,故能乘时而逢机,发之用必打犯而不伤人,则对手无还手化解之能力。双手似同殿称臣之官僚,相辅相成,摆布对手,如同戏弄弹丸一样(因古有熊宜僚之捶九丸于手之能,故借以喻之),左右逢源,攻防变化循环无端,圆活灵通。施手用招,施招用手,亦如疱丁解牛一般,双手之锋刃,只在对手的种种攻防招法的缝隙间游走而实施,则人击我不着,我击打人无不中的,此正是游刃有余之绝佳妙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最节能”的说法,在此论述的清楚明白了,此论可为证验矣!

此段手法的描述,正是“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的一点子粘走相生、柔化刚发,以柔用刚的化打合一的大成艺境。故能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毫不受力之艺境。才能具备攻防较技时“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无上艺境。自然是“英雄所向无敌”,盖由此“不撄人之力,凭虚而入,乘时而逢机,适中彼之窍而及也”。手法如此精妙,真可谓大成矣!再看其又是如何描述身法的。

手法精妙,必有身法为枢机,身法的大成艺境又是如何之景象呢?

身法之势,可沉重如泰山之压,可无坚不摧,其势不可抗拒,用于发人放人之瞬间;可轻灵若鸿毛之飘忽不定,来无影,去无踪,犹如一团清风倏忽。其势不受人之力,用于化解对手攻击之时刻。

柔行气时,身法如花飞絮舞,飘忽无定,但有一定;变幻处的刚落点时,如龙灵便,用力不见力而山莫能阻,似虎快利,出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此正较技时的“紧中急、急中猝;来无影、去无踪,一团清风倏忽。舒以长其筋,缓以蓄其力,迟以运其神,含以招其妙,活以猝其式,短以应其变,长以发其威”的大成身法。为何会有上述大成艺境的手法、身法之体现?再看其又是如何论述步法之大成艺境的。

若说步法,乃载一身进退之舟车,要具备步法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恰时切机而势势相承,节节相连之妙用,也是相当困难的。以寻觅步法之踪迹来论,亦可长步,亦可短步,亦直亦曲,没有精熟的修炼到随心所欲的圆活之艺境,是无有能力把握步法的操作之完美无缺的。如修炼精熟,步法运用达到至善尽美的境界,则进步之拳势如排山倒海,人所不及知,已自跌翻矣;退步则拳势为雨散云消,人所莫明速,早已脱离险境了。拳势万般妙用皆可由步法之进退腾挪中幻化而出之,正所谓:“来无影、去无踪、一阵清风倏忽”的大成步法下生风之妙境。

由上述大成的“手法、身法、步法”的分别论述,可知张氏所论“三法合一的大成拳法”之妙境,已从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是真功的“神拳神明,具备神化之功”的艺境了。张氏拳法之妙,已然合盘托出,真乃令当今的习拳者神而往之。

神拳之化境,不单为习拳而至于此艺境,有此神拳之艺境的功夫用之习练各种兵器运用的技能,也就有了良好的功夫基础,不须另寻它途了。故说:习练兵器运使的技能,最好的是先修炼好拳术攻防功夫为佳,此是“拳成兵器易就”的修炼之先后顺序。

吾幼年专攻习儒家的齐身持家的治世之道,而辟性却喜好武术,从习拳开始,继之操演各种兵器攻防运使的技能,也有十数年之久了。习拳练武,深有体悟,感触颇深,吾以为,有治世之文才者,必须有武备在身,才能是文武双全之通才也。只有文武双修,才能体现圣传的文武之道的精义,即文武之道皆遵圣传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宗旨而行,方能彻底悟透文武之道是为不二之学,这也是中华民族始终不渝之精神的表现之所在。故立言:有文章者必有武备,方可成为济世之全才。

“德普三光”艺境论

巧从熟生,灵从快生,刚生于柔,智生于拙。非养得目有神光,身有灵光,体有元光,难使敌一见生畏怯于心。非神光难御乱敌。非有灵光,难疾胜劲敌。非有元光,难临大阵而耐久。灵光者,身外有红光缭绕。神光者,目中有青苍之气,足以照远出威。元光乃身外黄光闪烁,是内外功满,毫无缺欠,浑光普照,无隙可乘。惟目中剑内手上,更有一番稳准气象,足使人畏。故敌人动得其咎。学力至此,乃为练家,方不愧居其名,亦可留芳千古,令后世慨见而神警。故闻声而惧者,因实称其名,威感夙著也。此真向战不持寸铁,何待矢折而胜也耶?古之将帅,操不胜之术者,以其训练精细,百战无敌,谁敢慢视哉?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阐释: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神以知来,智以藏往。柔行气、刚落点,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的攻防变化灵巧至极,能不胜人吗?所以说:智以藏往的功夫,乃从实实在在的修炼,实践的体验中得来的。刚是从柔软至极中生化出来的,即“以柔用刚”之攻防机制的技法,灵是从虚空中生化而来。天地间,最灵最妙、大作用,俱由虚空而起。《中庸》所谓“中”,朱子所谓“虚灵”,皆是也。人体亦如小天地,而最灵最妙,大作用,亦是俱由虚空而起。正《中庸》之谓“中”,朱子所谓“虚灵”。所以说:灵从虚空中生化而来。快应从“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的真知体认中生化而来。不知则盲动、妄动。真知,乃从体认中来。无“体”则无以为“用”,真知则动静恰到是处,则曰快。应无不当,则曰快。故知:快从真知体会中来。俗话说:“熟能生巧”,熟练“以柔用刚”之攻防技术方法,则知省时省力省事。则巧生。巧者,以柔用刚之攻防技术方法,灵巧便当敏捷机妙至效之简说也。

  于此可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攻防之“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不灵巧则不能化敌之击,乘敌之虚而进击。无智则不知如何柔化进击。无刚则虽能进去而击,却发不得人出,不能至胜。故神智、刚柔、灵巧,全具备时方可与敌一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