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得意而忘象]“中国古代鲜见写实雕塑”话题所想到的 by耳福 -- zhyfa

共:💬6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得意而忘象]“中国古代鲜见写实雕塑”话题所想到的 by耳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得意而忘象】关于“中国古代为什么鲜见写实雕塑”的话题所连想到的

昨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最新发现中国古典雕塑---后羿射日,与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我抱着好奇的心理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张搞笑图片,图上一个几乎光着屁股的男青年对着天空做出射箭的姿势,后来又在这个跟贴中引出了一个话题,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写实雕塑及其根源是什么,网友就政治因素谈了他的看法,我答应贴一张古代写实雕塑的图片,并连想到几个较典形的例子,一并贴出来算是兑现。因为天生不是个思维严紧擅长史论的材料,只好想到哪说到哪,说道哪就算哪,大家看个热闹而已。

中国古代有没有写实雕塑,这在以往的美术史论上基本上是作否定态度的。

有些评论家认为秦始皇兵马俑是写实的,论据是,几乎可以从兵马俑军阵里识别出官职大小,谁是连长,谁是营长,谁是张三,谁李四,哪个地方生人,连脚下的鞋底上纳的针线都十分具体。笔者认为,虽然秦始皇兵马俑面部表情处理的生动无比,但若说他是完全写实的仍未免牵强,起码五官尤其是眼睛的处理仍然带有概括和装饰性的手段,这一点其实不用我说,大家也会看得很清楚。

既然上面说的兵马俑已经那么具体了,为什么还不能算是写实的呢?什么才算写实?当然,写实与非写实之间,没有一个完全绝对的界限。所谓“写实”是指艺术家或匠人不加个人的任何表述和处理,基本上完全忠实于客观对象来描绘或塑造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工笔花鸟画里,虽然画面中往往连鸟的身上一丝丝羽毛都画出来了,但终归不能把它算作写实风格,因为细腻不等于写实。“写实”在艺术品当中也有很多种写实风格,如照相写实,超写实,和普通写实等手法?D?D?D。但在中国,直到西方绘画传入中国之前(尤其是受苏联现实主义影响)无论是绘画和雕塑中,都不多见纯粹写实风格。明清以后的宗谱画像,其人的面部处理,可以算是写实的,但就整体和服装道具等而言,又回到一种程式化的处理上。

那么中国从殷商铸鼎以来的漫长的岁月里真的没有写实雕塑吗?

1990-2000年前后,在陕西咸阳汉代阳陵陆续出土的大量裸体陶俑非常肯定的告诉我们:有!(参照图片)

阳陵修建于西汉初年,距离秦始皇陵大约40公里,经过风风雨雨的剥蚀,墓的封土仍然有32米高,这样的工程在两千多年前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记载中,阳陵的主人是最著名的仁君之一,刘启,他是西汉帝国的第四位皇帝,在位16年,死后人们尊称他为景帝,他与汉文帝一起开启的“文景之治”大家并不陌生。 但从墓葬中发掘出的大量刑具和带有明显伤痕的奴隶囚徒的尸骨来看,(也包扩大量奴隶和囚徒的伤残塑像)这位君主是否真的如史书记载的那样仁政,还有待商量,但这不是本文的主要话题。

 这里出土的大量陶俑,它们大多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约60厘米高,个个赤身裸体,皮肤被涂成橙红色,身上的所有器官,包括生殖器和肚脐眼,都被细致而真实地雕刻出来。既有太监、又有宫女,有不少陶俑的背后还带着印章,显然代表着某种机构,奇怪的是,所有陶俑都没有双臂。 在这次出土的一些陶俑的外表上,进一步发现了残留的铠甲或衣服痕迹。从而有了实物印证,人们也终于弄清了裸体陶俑的来历: 在刚刚完工时,所有裸体陶俑的身上都是穿着几层漂亮衣服的,而陶俑胳膊上的圆孔,是用来装木质胳膊的,胳膊可以自如地扭转运动,可以任意组成不同的动态,这种方法运用在大规模的雕塑俑群当中,何等的巧妙和智慧!由于年代久远,衣服和木头早已腐烂殆尽了,所以只剩下头部和裸露的躯干。墓葬中的陶俑,排列十分整齐,可以识别出他们生前的地位,图片当中的男俑,在它的左腿处,可以看到明显的肌肉萎缩,或许他生前是个奴隶,腿伤因酷刑所致,因此,站立的时候,他将身体的重心几乎全部放在右脚上,在他的头部还残留着头巾的碎片。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2100年前汉代当时的写实雕塑技巧,从头骨的形状,五官的精确,表情的微妙,无不令人难以置信。这些地下的陶俑永久地保留了古人的形象,使得我们至今还能直接地面对祖先,感受他们曾经的喜怒哀乐,想象他们的人生故事。

那么,既然当时就以经产生那样成熟的写实雕塑技巧,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写实雕塑是那样的罕见呢?就目前而言,似乎写实风格的雕像,仅存于秦汉帝王或王室的大型陵墓当中。

首先地上的作品,很难保存到现在,其次,就古人的经验和迷信来讲,真人殉葬之后便会腐烂,唯余骸骨一堆,塑造了某人的真实形象,便是摄取了某人的魂魄,殉葬者生前的陶塑形象也不会腐烂,将永远守护着墓葬的主人。

单就人物雕塑而言,我国铸造人像有文字记载,最早可以推至《孔子家语,观周》:“后嵇之庙,庙堂石阶之前有金人鄢,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此古之慎言也。” 这里铸造金人,铭之以文,告戒人们说话要慎重。另外,《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始皇帝销天下武器,铸金人十二立于宫门之前,以示其威?D?D?D。

从目前了解的秦汉以来古人在雕塑领域留下的辉煌业绩来看,中国古代早已娴熟的驾驭了写实雕塑的技巧,其成就无法否认。就在雕塑走向完备成熟的时候,魏晋时代,佛教开始的大肆兴盛起来,(这里要说一句我个人不成熟的臆测:倘若佛教没有传入中国或不是那样盛行,中国的雕塑史恐怕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在帝王的号召,商贾的资助下,能工巧匠将空前的智慧和技能投入到佛像的雕凿上面,从而,使中国古代雕塑史翻开的新的篇章。

谈中国古代雕塑不能不谈中国古代的佛像。北魏时期的佛像,是中国历代佛像塑造史上的一个顶峰。面部结构俊美无比,神态安详至远,超脱空灵,身上的曲线美妙绝伦,若凝视良久,便会产生羽化登仙的感觉。今天,世界上各大博物馆,都会把中国北魏的佛像作为最珍贵的文物来收藏展示。

与西方雕塑不同的是,我国古代雕塑受老庄,佛教和儒学思想的影响,当然,这里还有那位网友所谈到的封建政治的严酷,以及对于人物个性的抹煞等等,不过,若把中国古代非写实的原因,都归于政治因素,一定不够全面,起码,封建帝王和下面的大小王侯,他们本身自己也没有留下写实的塑像或画像。

我国最早的人物绘画,长沙马王堆帛画,画中下面的女主人画的非常概括和图案化,在她的头上,画了一个象龙的形象,那是喻示着主人死后灵魂得以升天。从这些大量的珍贵文物可以看到,古人更加关注精神世界,所谓:得意而忘象,得鱼而忘泉。

故此我国古代在人物的描绘和塑造方面,往往对人物的写实和造型的动态不作张显处理,更加崇尚以“温柔敦厚”为旨,讲究;“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这也和中华民族的气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表现在雕塑的造型艺术上便是含蓄、内敛的。可以说中国的古代雕塑,大多是是意象性的,更加注重形而上的感受。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无余、历历在目。每根血管和筋都塑造的十分清楚。

对于力的表达,中国与欧洲有着较大的区别。欧洲以发达的肌肉表示人体的健壮,而中国则注重“气韵”。

象类似“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之类的话,在古书里是很难找到的,因为它不符合中国传统哲学的标准,因此,在人物的刻画当中,很少刻画健壮的肌肉,注重追求含不尽之意于象外,鄙视剑拔弩张,向外张扬的火气,这很象中国书画的用笔讲究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给人以更多品尝的余味。中国的太极图案,也是这种哲学思想的一种图腾提示。

那么是不是,古人就不善于表现阳刚和力度,当然不是,我们看看唐代的力士俑,金刚的塑像还有寺庙当中天王的塑像,从艺术角度来看,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只不过它采用的是另一种表现手法,不是写实的和今天的审美习惯有着时空上的差异。这也是有些现代人看不习惯或干脆说看不懂的原因之一。

记得我去乾陵的时候,正赶上下大雪,当我仰望风雪中乾陵前面那座石狮子,后面是那座著名的青灰色的“无字碑”,当时不知道是冻得还是被那混雄的力度震撼的,身上真的在发抖?D?D?D?D?D?D。

还有一个例子不能不说,陕西省兴平县道常村的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史料记载:系元狩六年少府属官“左司空”署内的石匠所雕造。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方法,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于一体,使作品兼有写实与大写意的风格。将一块天然形态的巨大石块,因势利导,自然取形,大刀阔斧的锛凿,省略绝大部分细部,使其气象博大,与山峦翠柏相互应,更加烘托了英雄墓冢的庄严肃穆。并使人进一步联想到,霍去病驰骋疆场的凛凛威风和盖世功勋。作者还采用寓意手法,其中一件以战马将侵扰者踏翻在地的情节,虽然石雕已严重风化,看上去却更加雄浑。那种力度的反映,真的不是几块肌肉能够体现出来的,用现在时髦的术语来说,应该叫他“环境艺术”,在考虑到周边环境和氛围的前提下,局部融于整体,形式服从内容,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段,把歌颂英雄的赞歌,播放到大自然里面,让你如雷贯耳,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无论是去或没去过龙门的朋友,都会在图片上见过奉仙寺大佛、近看很多佛像都有严重头大的问体,大佛是依山凿成,所提供的观赏距离应该在数里或数十里范围之内。站在河的对岸望去则会发豁然现,大佛的比例,从表现力度上来说是那么的协调。这让我想到另外一个建筑的例子。伫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大会堂和毛泽东纪念堂都是仿罗马神店的建筑风格。然后再在顶上加上富余民族风格的琉璃瓦顶。古罗马建筑的柱子近看,中间部分要比两端略微向外扩张,也就是说柱子是弧形的不是直的,但远看的时候由于空间透视的变化,柱子便是直的了,(美国的朋友不妨下次远近仔细看看林肯纪念堂。)而我们的大会堂和纪念堂的柱子是真正的直的,远远望去反而显得柱子是向内收缩的,使整个建筑的力度有所消弱。

上面例子当中的道理,中国古人想必早已心领神会。

在表现和夸张的手法运用上,古代雕塑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这里举一件造型格外精美、构思上巧夺天工的作品,就是武威雷台的铜奔马,亦称“马踏飞燕”。通高34.5厘米,作者为了表现骏马驰骋的速度,匠心独运运用采用浪漫主义手法,设计出一匹风驰电掣的骏马,三足腾空,一足踩在展翅疾飞的雁鸟的脊背上,侧视的基本轮廓呈倒三角形,具有强烈的运动感,先人如此的构思令中外的行家里手无不叫绝!它被誉为汉代青铜雕塑的奇葩。同时也是一座中外以表现速度为主题的同类雕塑的难以逾越的里程碑。         

中国古代在作品中往往比较注重头部的刻划。中国古人认为“头者精明之主也”。(《黄帝素问》)优秀的作品常常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集中到刻划精彩的头部来。身上的衣纹和飘带作为烘托性处理。在头部以外往往采用充满韵律的衣纹线条来发挥美感,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结构的准确再现,而是领略一首简约抽象,美妙传神的颂歌。这样的艺术和艺术哲学在西方的出现要比中国晚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从这些头部来看,似乎没有西方雕塑那么逼真深入,其实不然,它的艺术结构十分严谨。搞过雕塑的人都有很深的体会,临摹西方雕塑容易,临摹中国古代雕塑的头部却相当困难。别说让你拿泥巴去塑出来,就是用素描画在纸上,都很难抓住他的微妙变化和神韵,它们看似不如西方雕塑现实结构准确分明,却另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结果韵尾,超脱缥缈,神完气足,即使是今天的专业雕塑家也很不易临摹到那种境界。可谓:失之分毫差之千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寺庙的佛像一旦被毁,后人没法复原的一个重要原因。

顺便提一点,其实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的美术学院雕塑系里,低年级的学生要做大量的写实训练,到了高年纪或研究生才开始研究和尝试变形处理,国内尤其在这方面要求严格。说这些显然是要告诉大家,概括和抽象处理(这里说的抽象不包括纯粹抽象)有的时候要比写实难很多,因为他不是有案可嵇的临摹和照搬,他需要再创作。中国现代作品中的变形处理,距离古人的水平,更多的时候,只能是望洋兴叹,这些都是专家的经验之谈,绝非本人杜撰。这也让我想到大学老师的一句话:有些东西的发展是不一定和科技水平的发展成正比的。

有很多人认为我们中国对人物的造型总是不如欧洲,特别不如希腊,这里也来尝试性的做一个简单客观的比较。

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时候,这个时期也是希腊雕塑非常繁华的时期,那么这个时候他的代表作品有大家所熟悉的《维纳斯》,和《掷铁饼者》,这两个雕塑是当时希腊的最重要的艺术作品。

比《维纳斯》早一点,比《掷铁饼者》稍微晚一点,就是我们秦代的兵马俑。在体态动作上,我们无法和希腊同时期作品相比,这是不争的事实。希腊雕塑对于人体的精到、动作把握的恰当和生动,中国雕塑是比不上的。(其实严格来说两者没有可比性),上文说过,这一点是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推崇以及习性分不开,有些甚至是和不同人种的某些特质息息相关的。东方人和西方人相比,在肌肉方面显然不是我们的强项,若抓住弱项来展示塑造,岂不是扬短避长吗?

中央美院教授钱邵武曾经用几幅图片说:“我认为我们的兵马俑比希腊的雕塑有发展得高明了不知道多少倍的地方,也有些非常不如人家的地方。强的地方就是人物的脸部的刻画、表情的刻画、性格的刻画,比希腊强了不知道多少倍。?D?D?D?D?D帕提侬神殿的浮雕,那也是被认为人类艺术上的珍宝。命运三女神漂亮极了,但是脸部处理,也是木然的。

那么我们好在什么地方呢?(他指着一副兵马俑的图片继续说)这个是兵马俑里的将军俑,整个的身体、整个的动作是非常庄重的、非常稳定的,而且它的脸一看就是身经百战、行伍出身,他的经验、老道,通过脸部全部感觉得到。人物的脸的表情,所有的兵马俑里头基本上没有重复的。它都有一个类型,类型之间差别不大。但是每一个类型中间都有非常生动的一种代表性的人物刻画。直到现在,一看这些就是陕北人,有的是傻乎乎的、特别乐观、作战勇敢。有的人一看就是文官,小三角眼、特别精明、特别精干,有点小里小气,但是他很谨慎小心。有的就是关西大汉,但每一个类型刻画得非常精到。这种刻画希腊并没有达到,在人物的表情的刻画、他的社会性的刻画、他的阶级地位确定、他的心理状态的表达,这是当时两千二百多年以前,希腊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我们中国在这一点上实实在在超过它。这种类似的心理刻画在欧洲到什么时候呢?到罗马雕像的时候才开始有这种相当深刻的心理刻画,那也是非常深刻、非常生动。”

钱先生以上这段谈话,是作为一名资深专家,经过他多年的研究总结出来的,绝非妄自尊大或菲薄。

话到此处,我总算弄明白一件事情,在艺术表现形式当中,所谓“写实”手段,对于我们老祖宗而言,不是不会玩,而是不愿意玩。

如果你能耐心地看到这里,也许会说:“耳福整个一个阿Q。” 我只能回答:“有些东西您老还没悟到,不信,你问问小毕?D?D毕卡索。”

在张大千拜访毕卡索的时候,小毕劈头就说:“您老到我们这学习艺术,走错门了吧?世界上真正的艺术精髓在东方。” 好像原话是“真正的艺术精髓在日本”这里我把“日本”两个字改成了“东方”。因为任何人的认识都是有限的,不经意之间难免出现谬误,我想小毕也不例外。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