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论历史(《读史的三个境界》读后) -- 88BaBa

共:💬8 🌺2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论历史(《读史的三个境界》读后)

同人于野兄的原帖如下:

读史的三个境界

论历史

历史是什么?是书店里随处可见的史学快餐?是档案馆里发黄的旧文稿?是博物馆里琳琅满目的文物字画?是大漠黄沙里废弃的楼兰古城?还是深埋在厚厚泥土里的陶器与骨笛?

自有了人类,便有了历史[1]。一件事情发生了,过去了,消失了,可是这件事在人们的意识里留下了痕迹:人们想要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想要知道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想要理解这件事是怎样得到如此的结果,想要反思这件事与自己的关系和对自己的影响。历史和对历史的研究便在这一刻开始了。

对每一个人,历史是从人类产生以来至他所在时代发生过的一切与人相关的事件的总和。这些事一旦发生,便被凝固在时空的长河里。人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挖掘这些事实,理解它们的起因,探讨它们与我们的关系,甚至争论它们是否曾经存在---所有这些都与事实的历史不再相关。历史无法被改变,它只是隐藏在时间的云雾之后,就像隐藏在大千世界之中的自然规律一样,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认识。研究历史,也因此与研究自然科学一样,成为人类对超然于自身存在的客观真理的认识尝试的一部分。

既然如此,历史便无所谓好坏,无所谓对错[2],也无所谓善恶。须知好坏,对错,善恶,都是个人意识里的观念,并不是被研究的对象的属性[3]。如果我们不能用"好坏"来描述“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这个现象,那么我们也同样不能用“善恶” 来描述“玄武门之变”或者“甲午战争”这样的历史事件。我们当然可以谴责李世民对亲兄弟的无情或者欣赏他做事的果断,喟叹晚清政府的腐朽颟顸以及痛恨日本军队的禽兽不如,只是这些都不再是历史学所考察的范围,而是伦理学和政治学的领域了。

历史事实的本身没有好坏对错善恶之分,但是对历史事实的叙述却有真假之辩。历史学的任务,便是验证有关历史的描述是否与事实相符;历史学家要做的,就是尽量搜集历史事实所留下的痕迹,再根据这些痕迹来推测曾经发生的事件;而研究历史的最大困难,也正在于事实真相的难于了解。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感叹过史料不足[4],其实即使留下的文献很多,只要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想要重建史实,一样会如同盲人摸象,困难重重。如果再算上有意的歪曲和刻意的造谣[5],也就难怪读史稍多一些的人会经常感到无所适从,甚至生出历史让人不知真假的感叹来了。

然而,不知真假,绝不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没有真假,更不意味着历史是“可以被随意打扮的小姑娘”。当我们可以确信一个描述与事实相符时[6],我们就说它是真的;当我们可以确信一个描述与事实不相符时[7],我们就说它是假的;当我们不能确定一个描述与事实是否相符时[8],我们就承认我们不知道。因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如同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一样,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而开始认识任何东西的第一步,便是承认自己对这样东西还没有认识,还“不知道”,然后我们才能开始新的认识过程。正如《论语》所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这里的历史,是指人类的历史,而把人类产生以前的事件定义为自然史。

[2]“对错”在这里是道德意义上的,不是“我的数学题做对了(或者做错了)”里面的意思。

[3]如果我今天在散步时被一颗流星砸破了头,这个事件对于我来说是“倒霉的”,对于我的家人来说是“悲惨的”,对于认识我的人来说可能是“不幸的”,对于在地球那边从报纸八卦上读到这条消息的人就很有可能是“可笑的”了。陶渊明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道理类似:好坏不是事情本身有好有坏,而是我们认为事情对我们来说是“好”还是“坏”。

[4]子曰: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5]我读到过,宋代的笔记在造谣方面很有名气。

[6]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宣布成立的。

[7]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是清朝人。

[8]例:炎帝,黄帝,和蚩尤都是曾经真正存在过的个人。

关键词(Tags): #历史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