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由最近的汪晖“抄袭”事件看学术挖坟与挖坑 -- 达闻奇

共:💬11 🌺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讨论】由最近的汪晖“抄袭”事件看学术挖坟与挖坑

河里似乎没人讨论最近的汪晖“抄袭”事件,先贴两段新闻:

南京大学教授撰文指汪晖抄袭惹争议 学者称非剽窃

2010年03月26日 08:42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南京大学教授撰文指汪晖抄袭惹争议

  网友学者称“剽窃说”不恰当

  3月10日出版的《文艺研究》刊发了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的长篇论文《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在文中王彬彬指责汪晖抄袭。近日,这篇文章引发激烈争论,汪晖是否构成“剽窃”也引发了读者、网友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社科院研究员赵京华和学者丁东都认为,严格来说,汪晖的文章并不是剽窃,而是技术问题或者是“学术上不规范”。

  王彬彬:汪晖抄袭五本书

  在该篇文章中,王彬彬称,汪晖的《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至少涉嫌抄袭四个人的五本书,包括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以及勒文森的《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等。王彬彬还指出,他认为汪晖的剽窃,有几种不同的方式。要么是直接抄袭别人的文字完全不加注释,要么就是稍微对别人文字作修改,或再加上注释让读者“参见”某书。

  网友:支持汪晖者居多

  王彬彬的原文3月22日在天涯网发表后引发了不少讨论。大多数网友认为,就王彬彬文章所列举的现象来看,说汪晖“剽窃、抄袭”过于严重,有人认为这种指责属于“莫须有”。另有网友还认为王彬彬自己学风不好,“过分沉迷于做‘引注规范’的‘纠察队员’。”

  学者:不是“剽窃”,是学术失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鲁迅研究者赵京华表示,“就王彬彬列举的情况来看,定性为剽窃、抄袭是不合适的。王彬彬提到《反抗绝望》中的问题,80%以上属于引文不够规范。这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与具有道德内涵的‘剽窃、抄袭’完全是两个概念。”而学者丁东认为,就王彬彬文章中找出的问题来看,汪晖的文章不是没有问题,但是说“学术失范”可能更好。

  (记者张弘)

清华大学教授汪晖被指抄袭 钱理群称并非剽窃

2010年03月25日02:52京华时报欧钦平我要评论(440) 字号:T|T

在《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一文中,汪晖被指多处抄袭。本报记者 胡雪 柏摄

3月10日出版的国家级核心期刊《文艺研究》刊发了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的长篇论文《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文章中,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读书》杂志前主编汪晖写于20多年前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被指存在多处抄袭。王彬彬称,他通过比对发现,汪晖的抄袭对象至少包括李泽厚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等5部中外专著,抄袭手法则包括“搅拌式”、“组装式”、“掩耳盗铃式”、“老老实实式”等。

汪晖希望此事由学术界自己来澄清。著名鲁迅研究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昨晚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今天的学术标准来看,《反抗绝望》可能确实在引文等方面存在不规范的问题,但不能简单称之为剽窃。钱理群同时表示,该书的核心观点应该是汪晖独立思考的结果,汪晖对鲁迅研究的贡献不能否定。

王彬彬

意外发现抄袭问题

现年51岁的汪晖为江苏扬州人,先后从扬州师院和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后,1985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著名文学史家唐弢先生,攻读博士学位。

在《反抗绝望》的新版序言中,汪晖称,该书写于1986年至1987年间,1988年4月作为他的博士论文通过答辩。1990年,该书在台湾出版繁体字版;1991年作为“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之一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经修订后作为“回望鲁迅”丛书之一种,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王彬彬所依据的,就是2000年版。

“鲁迅研究是我个人的学术生涯的起点,这一点至今对我仍很重要。”汪晖在新版序言中这样写道。正是这部30余万字的专著,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王彬彬把它称作汪晖的“第一桶金”。

在鲁迅研究领域,《反抗绝望》也是一部不容忽视的“名著”,自出版以来经常出现在中文系教师开给学生的书单中。用王彬彬的话说,该书“到今天甚至已经具有了‘经典’的性质”。

昨天上午,王彬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和汪晖并不认识,也没有任何形式的交往和接触,发现汪晖著作中问题的过程也颇为意外。“学生做论文的时候经常会引用《反抗绝望》,我觉得有必要看一看,否则指导学生不方便,于是在去年暑假期间看的,看着看着就觉得不对劲。”

他还说,去年10月份,他就把《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一文投给了《文艺研究》,编辑部非常谨慎,逐字核查后才决定发表。

王彬彬说,这是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须以非常严肃的态度来对待,他不希望此事成为一个闹剧。

王彬彬说,在《反抗绝望》中,抄袭和剽窃的现象“很明显”也“很严重”。他根据手头的几本书简单比对后发现,汪晖的抄袭对象至少包括以下5部中外专著: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美]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美]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张汝伦《意义的探索》(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王彬彬将汪晖的抄袭手法归为4类:

一是“搅拌式”:将他人的话与自己的话搅拌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将他人论述的次序做些调整,便作为自己的话登场;

二是“组装式”:将别人书中不同场合说的话,组合在一起。一段话中,这几句剽自这一页,另几句袭自离得很远的一页,然后作为自己的话示人;

三是“掩耳盗铃式”:将别人的话原原本本地抄下来,或者抄录时稍做文字上的调整,没有冒号、没有引号,但做一个注释,让读者“参见”某某书;

四是“老老实实式”:一字不差地将别人的话抄下来,不搅拌、不组装、不让读者“参见”。王彬彬说:“这是最老实的一种剽袭方式。其他几种方式,一旦被发现,或许还可强作辩解。这第四种方式,可是毫无辩解余地,只得老老实实承认。”

王彬彬说,在具体的抄袭过程中,有时是几种方式结合起来的。

王彬彬从《反抗绝望》中摘取了12段文字,并与上述5部他人著作中的表述一一对照,以证明汪晖如何剽窃前人研究成果。

汪晖

希望学术界自己来澄清

昨天,记者多次给汪晖发短信联系采访。下午4时许,汪晖回复短信说:“我在国外,现在是深夜。有朋友来信说及此事。我没有看到文章,手头也没有20年前的著作。我很希望此事由学术界自己来澄清。”

昨天下午,清华大学中文系办公室一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系里已有部分教师知晓此事,但几名领导均出差在外,无法接受采访。该工作人员称,汪晖今年1月赴美,目前正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

钱理群

引文不规范不同于剽窃

昨晚,针对汪晖被指博士论文存在抄袭一事,著名鲁迅研究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表示,以今天的学术标准来看,《反抗绝望》可能确实在引文等方面存在不够规范的问题,但这不能简单称之为剽窃。钱理群同时表示,该书的核心观点应该是汪晖独立思考的结果,其对鲁迅研究的贡献不能否定。

钱理群昨天深夜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他刚刚听闻此事,王彬彬的那篇文章尚未读完,而且手头没有《反抗绝望》一书可以查阅,所以只能根据他此前对该书及汪晖本人的了解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钱理群说,他和汪晖向来走得比较近,以前常常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所以对《反抗绝望》的成书过程比较清楚。该书的核心观点,即“反抗绝望”这一概念的提出,应该是汪晖独立思考的结果,是立得住的,这为解读鲁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这个意义上,汪晖以及该书对于鲁迅研究都是有贡献的,“贡献是大是小可以讨论,但这种贡献不容否定。”

王彬彬从《反抗绝望》中摘取多处文字,与李泽厚等人专著中的文字进行比对,称汪晖抄袭剽窃。钱理群对此表示,以今天的学术标准来看,这些文字在引用他人观点时,注释做得可能确实不够严格,但这需要考虑到当年的学术规范远不如现在严格,“在当时看来,只要大致标注出你引用了哪些资料就可以,不像现在,每引用一句话都得加引号。”

钱理群表示,使用引文不够规范和剽窃是两个概念,而且需要考虑当时语境。

王彬彬的原文我就不贴了,网上可以搜索,这里贴一个连接:

[书评文论]王彬彬:汪晖的学风问题——以《反抗绝望》为例(转载)

先发表一点个人看法:

1,一篇二十多年前的博士论文被翻出来指其剽窃,其动机值得深究。虽然易中天先生提倡学术批评的“三不问原则”第一条就是“不问动机”,但这世上没什么事是无的放矢,空穴来风的。挖坟还是挖坑,见仁见智。

2,新闻标题拉学校名字打头阵很没有意思。汪晖是新左派领军人物,他的硕士学位也是在南大获得的,这是学术之争,不是南大PK清华。

3,王彬彬的切入点不好,用“学风”来质疑汪晖的学问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感觉。汪晖的学术地位不容动摇,王彬彬所挑出的“刺”连自由派大老钱理群也觉得站不住脚。这次挑刺基本属于给新左派门面上摸黑的行为,属于韩国围棋的乱战法。

4,从王以前PK的对象,王朔、余秋雨等,基本是属于柿子拣软的捏。这次他剑指汪晖,可以说既不是学术之争也不是公义之辩,有预谋是肯定的了,是否有组织不好说。下面还会有什么戏,敬请期待。

关键词(Tags): #学术#汪晖#左派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