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知青问题的一点看法 -- 渔樵山人

共:💬314 🌺2270 🌵5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补充一点。

  南京是老三届一起下的,初一、二、三、高一、二、三。不同的是初中生每个班有十几个升学的,大约能占班上人数30-40%

  各地政策可能有点不同,南京的政策是老三届除初中升学的以外全部下乡,不过我们走时这个具体政策还没出台,也就相差一个月吧。印象中在十二月出了个毛主席讲话鼓励知青下乡,老毛的鼓励在当时也就是决定了。南京老三届下得很快,我们是十月二十三号走的,到十二月份内蒙又到南京要一批,我姐姐也报了名,但因剩下的学生人数太少而没成,她后来升学了。

  南京的69、70、71三届所谓新三届,全部留城。不过留城也不一定有好工作。我弟弟分配到饮食服务公司,那时可能是因为备战要求各地物资尽量自给,于是我弟弟到了饮食服务公司开的煤矿当车前工,就是在板车前面的工人。此矿一天大概能挖出两板车煤,不与外来煤混起来还点不着,于是许世友把南京各煤矿按到徐州组建了个煤建团,我弟弟到那里开了两年钻机才回宁。

  我们的安家费是四百元,包括冬装费(南京的棉衣到内蒙过不了冬,参见九兵团,所以给我们发了棉衣棉被,到内蒙后又给做了光板羊皮袄)、建房费(120)、第一年的粮食和零花钱,零花钱发多少不记得了。

  完全自愿下乡的知青不是很多但是有的,俺当年为去内蒙写过血书,俺LD是我们去后第二年和几位同学瞒着家长把户口拿了自己跑去的。早去的比晚去的多,越往后越不愿去,到七三、四年许多人只是把户口迁下去,除了去交钱取口粮以外人从来不去。

  农村肯定是比城里穷(一百年以后不一定),知青的下乡生活肯定要比在城里艰苦得多,这是毫无疑问的。有了机会知青会回到城里,但这不表明下乡没有自愿的,因为你一点也不自愿完全可以把户口留在农村,自己回到城里混日子,吃父母饭,已经吃了十几年再多吃几年又何妨?农村又没有人看(第一声)着你?出门也不需要路条。俺在牧区时经常到其他知青点串门(那里路远一出门就得几天),有一回得到队长表扬:“xx出去知道打声招呼了”。

  要说城里的好处,这不包括劳动的轻松。当时整个中国机械化也不多,许多工厂还是靠体力劳动,事实上我在工程队的劳动强度比在牧区高得多,而且在工厂里不请假就外出是要算旷工的,日子多了要被开除。

  另外,苦不苦有两个方面,一是实际生活条件,二是个人感觉。前一个是个人没法改变的,第二个完全是个人的心态。如果你相信年轻时吃些苦有好处,再对比一下农民兄弟的生活,心理就会开朗得多。

通宝推:洗心,南京老萝卜,醉寺,起于青萍之末,达雅,邻居大哥,kmy181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