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拉尔夫林顿:文明树--中国部分(节选) -- 过来看井大

共:💬31 🌺2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谢谢!这个许烺光是谁?

[/QUOTE]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许烺光(Francis L. K. Hsu)(1909-1999),美籍华人,著名人类学家,为心理人类学(en:Psychological_anthropology)创始人之一,1977至1978年间担任美国人类学会(en:American_Anthropological_Association)会长。

目录 [隐藏]

1 生平

1.1 早年

1.2 留学

1.3 任教

1.4 退休

1.5 病逝

2 评价

2.1 成果

2.2 荣誉

3 著作

3.1 译著

3.2 著述

3.3 著作的中文版

4 相关连结

[编辑] 生平

[编辑] 早年

1909年10月28日生于中国辽宁庄河。

1923年入南开中学,1933年从上海沪江大学社会系毕业,同年进入入辅仁大学研究所,后辍学在北京协和医院从事社会工作。

[编辑] 留学

1937年考取中英庚子赔款奖学金,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en:London_School_of_Economics)就读人类学,师从马林诺夫斯基。

[编辑] 任教

1941年取得博士学位,受费孝通邀请返国任教。

1943年受拉尔夫·林顿(en:Ralph_Linton)邀请赴美访问,此后便留在美国各大高校任教。

1944年至1945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讲师。1945年至1947年在康乃尔大学代理助理教授。

1947年受聘为西北大学正式助理教授,十年后升为教授,并在1957年至1976年二十年间担任人类学系主任。

[编辑] 退休

1978年西北大学退休,随即被旧金山大学聘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并且担任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en:East-West_Center)资深研究员。

1982年再度退休,不过仍坚持从事讲演以及学术工作。

1986年心肌梗塞,还持续论文写作,后又两次中风,不得不停止学术研究。

[编辑] 病逝

1999年12月15日病逝于旧金山,享年91岁。

[编辑] 评价

许氏是多产又充满精力的学者。

是在西方学术界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他是继马克斯·韦伯和汤因比之后,少数在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学者。

许氏一辈子出版近20本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超过130篇,并且编著了9本书藉,还担任《家庭比较研究期刊》(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副编辑、《社会精神学刊》(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国际理事会顾问。

[编辑] 成果

在研究视角上,他强调社会与文化因素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创立了心理人类学这一门学科;坚持以“比较分析法”(comparative approach)从事大规模文明社会研究。

他最早以中国与美国为研究对象,后来又陆续加了入了印度与日本两个社会,曾花了大量时间在昆明(1941-1942、1942-1943)、夏威夷(1949-1950、1970-1971)、印度(1955-1957)、日本(1964-1965)等地从事田野调查。

[编辑] 荣誉

他取得的荣誉包括:

第62届(1977-1978)美国人类学会主席、西北大学荣誉教授、第12届(1978)中央研究院院士。

并且得到洛克斐勒基金会、温纳葛籣基金会(en:Axel_Wenner-Gren)、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en:Social_Science_Research_Council)、卡耐基基金会(en:Carnegie_Foundation)等资助,从事学术研究。

[编辑] 著作

主要著作有《中国人与美国人》、《宗族、种姓与社团》、《家元:日本的真髓》、《彻底个人主义的省思》、《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驱逐捣蛋者──魔法.科学与文化》、《文化人类学新论》、《美国梦的挑战》、《边缘人》等,并且主编了《心理人类学:对文化与人格的探索》 、《文化与人格的面向》 、《亲属与文化》 、《中国的新社会结构》 、《文化与自我》 、《移山:中国文化变迁》等书。

[编辑] 译著

1934年左右翻译《天文浅说》(Astronomy in a Nutshell)与《地震学》 (The Study of Earthquakes)。前者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后者译稿毁于战火中。

[编辑] 著述

1.1943年:《云南西部的魔法舆科学》Magic and Science in Western Yunnan. New York: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55 pages).

2.1948年:《祖荫下:中国文化与人格》Under the Ancestors’Shadow:Chinese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00 pages).

3.1952年:《宗教、科学及人类危机:研究转变中的中国对西方世界的影响》Religion, Science and Human Crises: A study of China in Transition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the west.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New York: Grove Press (142 pages)

4.1953年:《中国人与美国人:两种生活方式》Americans and Chinese: Two Ways Of Life. New York: Abelard-Schuman, Inc. (457 pages).

5.1963年:《宗族、种姓与社团:中国、印度及美国三种生活方式之比较》Clan, Caste and Club: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Hindu and American Ways of Life. Princeton:Van Nostrand and Co. (335 pages).

6.1967年:《祖荫下》Under the Ancestors’ Shadow, with a new Chapter,“Kinship, Personality and Social Mobility in China.”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 Books (370 pages).

7.1969年:《文化人类学新论》The Study of Literate Civilization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23 pages).

8.1970年:《中国人舆美国人:伟大文明社会中的目标与实现》Americans and Chinese:Purpose and Fulfillment in Great Civilizations. Updated and enlarged 2nd edition of Americans and Chinese:Two Ways of Life, 1953.New York: Natural History Press (493 pages).

9.1971年:《祖荫下》Under the Ancestors’Shadow. (Reprint of 1967 version.)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370 pages).

10.1971年:《美国萝的挑战:在美国的华人》The Challenge of the American Dream:The Chi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 (160 pages).

11.1974年:《中国日志》China Day by Day, with Eileen Hsu-Balzer (许仪南)and Richard Balzer.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11 pages).

12.1974年:《日本经济奇迹》Japan: Economic Miracle five sound filmstrips with cassettes. Series No.6907K,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Educational Corporation, Chicago.

13.1974年:《日本:家元精神》Japan: Spirit of Iemoto, five sound filmstrips with cassettes. Series No.6908K,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Educational Corporation, Chicago.

14.1975年:《家元:日本的真髓》Iemoto: The Heart of Japa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Schenkman.

15.1981年:《中国人与美国人:通往不同的途径》Americans and Chinese: Passage to Differences. An updated and enlarged third edition. Honolulu: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534 pages).

16.1983年:《彻底个人主义的省思:心理人类学论文集》Rugged Individualism Reconsidered:Essays in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 (a collection of some essays from 1948 to 1979) .Knoxville: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467 pages).

17.1984年:《驱逐捣蛋者:魔法、科学舆文化》Exorcising the Trouble Maker:Magic, Science and Culture. Greatly revised and enlarged new edition of Religion, Science and Human Crises (1952, 1971), incorporating new field data from the New Territories of Hong Kong.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164 pages).

[编辑] 著作的中文版

1.1997年:《边缘人:许烺光回忆录》中文版,徐隆德博士译,台北,南天书局. (301 pages).

2.1997年:《美国梦的挑战》中文版,单德兴博士译,台北,南天书局. (186 pages).

3.1997年:《驱逐捣蛋者》中文版,王芃博士、徐隆德博士译,台北,南天书局. (182 pages).

4.1999年:《边缘人:许烺光回忆录》My life as a Marginal Man : Autobiographical Discussions with Francis L.K. Hsu, with George L. T. Hsu and Francis Hsu’s Family. 台北,南天书局. (248 pages).

5.2000年:《文化人类学新论》中文版,张瑞德博士译,台北,南天书局. (219 pages).

6.2000年:《家元:日本的真髓》中文版,于嘉云博士译,台北,南天书局. (254 pages).

7.2001年:《祖荫下》中文版,王芃博士、徐隆德博士译台北,南天书局. (333 pages).

8.2002年:《中国人与美国人》中文版,徐隆德博士译,台北,南天书局. (587 pages).

9.2002年:《宗族、种姓与社团》中文版,黄光国博士译,台北,南天书局. (353 pages).

10.2002年:《彻底个人主义的省思》中文版,许木柱博士译,台北,南天书局. (593 pages).

[编辑] 相关连结

心理文化学博客[1]

许烺光心理文化学研究会[2]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8%AE%B8%E7%83%BA%E5%85%89”

4个分类: 1909年出生 | 1999年逝世 | 美国人类学家 | 中国人类学家查看

条目讨论编辑本页历史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港澳繁體马新简体台灣正體个人工具

试用测试版登录/创建账户搜索

导航

首页

分类索引

特色内容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帮助

社区入口

方针与指引

互助客栈

询问处

字词转换

联系我们

关于维基百科

资助维基百科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上传文件

特殊页面

可打印版

永久链接

引用此文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10年4月9日 (星期五) 17:51。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记的501(c)(3)免税、非营利、慈善机构。

隐私政策关于维基百科免责声明[QUOTE]

怎么从来没有听说有这个牛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