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李自成为什么没有成为朱元璋? -- 温相

共:💬80 🌺1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李自成为什么没有成为朱元璋?

自成和朱洪武都是出身微寒、起自草泽而一举夺取天下的英雄人物,然而一个由此奠定中国五百年封建史的规矩,而另一个则走向败亡,令后人在总结起来不免唏嘘,然而等我们翻开厚重的历史时,事实告诉我们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

李自成是中国千百年来杰出的农民领袖,他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一样的突出,然而,由于封建时代的偏见,特别是满清入关之后,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和维系所谓的封建正统,不惜泯灭历史,对自成进行了空前的诋毁、侮蔑和谩骂,就是官修的《明史》也不能免俗。说到明史,首先要谈谈明史的主要修撰者张廷玉。张廷玉,是康熙朝著名的宰相之一的张英的儿子,此人创造了满清入关之后汉族官员的两个绝无仅有的纪录,第一:张廷玉是满清唯一的不以军功获得伯爵封号的汉族官员,清制,伯爵以上可以称作勋贵,以扈尔汉作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养子、开国著名五大臣之一的身份子孙也才获得一等男爵的世袭。就汉族官员中,左宗棠、曾国荃攻克太平天国那么大的“功劳”也只是封为伯爵,李鸿章权倾朝野到死也才是伯爵;第二:张廷玉获得配享太庙的资格,这更是满清绝无仅有的对于汉族官员的殊荣,像汉大臣中的名人诸如刘统勋、曾国藩等都没有这等待遇,而且,张廷玉的配享是载于清世宗的遗诏中的,其后尽管乾隆对于张廷玉如何的不满,仍旧在张死后给予张这一恩赐。张廷玉本人信奉“万言万当,何如一默”的人生信条,本着“多磕头、多办事,少说话、少议论”的方针逐步获得两朝知遇。所以,这个标准的封建奴才编写的《明史》对于李自成这位满汉地主阶级视之为仇敌的农民领袖的结论那是可想而知的。

乾隆经常标榜满清的“得国之正”是历代所无,乾隆的依据是满清的天下来自流贼,而非取自明朝,基于这种“钦定”的认知,有清一代对于明末农民起义的不顾清理、不顾史实的嘲讽、诬陷不绝于书、跃然纸上。然则就是这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完成的《明史》中,我们仍然可以在作者不经意留下的痕迹中看到自成本来的一些面目。

根据《明史?流贼传》中记载:“(李自成)复西掠米脂,呼知县边大绶,曰:‘此吾故乡也,勿虐我父老。’遗之金,令修文庙。”另外,还记载:“自成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虽然算得上蛛丝马迹,但也可以从中看到李自成为人不凡的一面,这也是他之所以横扫天下的原因。

可是,一部明末农民战争史说白了就是一部明末的政治斗争史,举凡政治斗争是丝毫不讲究情面和道德的,李自成并不会因为他的某些与众不同的优点而最终底定天下,这就像曹操虽说其人道德品质固不足道却依然统一北方的道理之所在。自成恪于自身的局限性,不具备历史转型期应该具有的战略眼光和战术头脑,在取得胜利之后盲目骄傲自大使得到手的江山得而复失。这时候,本贴主题就出来了,那就是为什么李自成没有成为朱元璋第二呢?他和朱洪武得差距究竟在哪里呢?

(未完待续,同时欢迎各位各抒己见)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