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龙芯意见 -- 【子衿】

共:💬57 🌺22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非实时操作系统所谓的timeout

参考的是实时钟,具体讲是一个外部的中断源,这跟CPU主频没有太大关系。

举个例子,FPGA上烧个软核进去,钟频500KHz都可以跑个简单的操作系统,只是慢一点。在这样的频率下,电路中布线延时基本可以忽略,最长路径只取决于门延时。

不过我也怀疑这哥们的确用的是改造过的Minix,因为原始的Minix也是跑在32位平台上的。对Minix没有研究,不过Unix系统对地址字长有一定要求,他的平台未必满足。当然这哥们的8位机寻址应该至少是16位,否则程序代码都放不下。虚拟内存是一定没有的,一个MMU所需要的门数就比他的ALU还要多。

早期的芯片设计的确是手工的,记得当年给俺们讲课的有个ARM的元老,绘声绘色说起N年前做LVS的经历:巨幅电路布局挂在墙上,一个人对着纸上的网表读,一个人拿着红笔站在梯子上画出连接。70年代克雷的大型机,连接线(没错,是铜线)的长度都要人手裁好,钻到机柜里头一条条绕。为了减少铜线延时,机柜的空间都设计得非常狭小,得专门找身材矮小的技工钻进去。而且采用的就是这个Bill Buzbee的绕法,因为要保证可靠的电气连接,这个比手工焊接更容易,万一绕错了也可以拆下来重新绕过。

即使是现在,大部分高性能模拟和混合信号的芯片,仍然需要手工设计所有的掩膜,也就是——建模跟仿真当然用软件,非关键电路可以半自动(包括place & route),然而主要设计还是靠经验。

上面的情况,对于高速数字电路仍然是适用的——频率上去了,器件特性就不能看成是纯数字的,必须用混合电路的方法。用这套东西来设计CPU,当然NRE费用也就出奇的高,是个不折不扣烧钱的买卖,非巨无霸玩不起。前面有人说楼主是Intel的,大概是根据这个。当然,即使是Intel,设计新一代CPU的时候也不需要每一个单元电路都从头来过,早就模块化了,大部分组件调整一下是能够重用的,不然Intel的工程师再多也忙不过来。

不过话得说回来,今天销量最大的CPU还真是用HDL设计出来的软核,那就是ARM。ARM也卖硬核,那是软核综合到特定半导体厂商的标准元件库上,再通过一系列后端处理跟优化得到的,跟楼主的专门设计(custom design)流程不同。在嵌入式领域,对时钟频率要求不高。此外,因为摩尔定律的作用,像台积电这样的代工厂所提供的标准元件库,工作速度也越来越高。一个设计得好的软核,使用90nm工艺,即使只有5级流水线,也能达到700MHz以上的主频,实际性能可以轻松超过1.6GHz的Atom,而能耗要低得多。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