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西域,不只是传说之一初开玉门 第五章屯田之争 (六)) -- 阳光不锈

共:💬7 🌺2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西域,不只是传说之一初开玉门 第五章屯田之争 (六))

屯田之争之孝宣中兴

汉宣帝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管理这个国家了。圣善周闻为宣,汉宣帝的时代正是恩德广布四方,四夷宾服的时代,史称孝宣中兴。

宣帝一日为帝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整个过程充满了偶然性,偶然之中又反射出必然。没有丙吉的呵护,没有那么多好心人的帮助,就不会宣帝的今天,也就不会有随之而来的中兴。一切都在不经意之间,正体现了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自我反省和恢复能力。

而宣帝本人也完全满足所谓好干部所应具有的条件。蹲过反对派的监狱,出身底层,了解民间疾苦而高才好学。人的智力水平基本都差不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知道生活的艰辛才能更珍惜学习的机会;了解民间的疾苦才知道为政的艰难,才知道民众的需要;更难得的是登基之初一直面临霍光的强大压力,使宣帝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至于一夜暴富而不知所以。

主要领导对国家的作用怎么说都不过分。国家在某种程度上就体现了主要领导的性格以及对生活的理解。不信就看看美国,一个小布什就使国力倒退二十年。更重要的是合格的主要领导能带动一股风气,使正气上升,使浊气下降,天下想不大治都难。大凡治世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有中兴之主也必须有中兴之臣。所幸中国不缺的就是人,要什么样的人才都是一把一把的。汉朝的时候虽然没有现在的人多,可是也不少,基本可以满足各种领导的需求。

对于宣帝来说就是如何把需要的人过滤出来。在宣帝一朝,能吏、循吏、良吏最多,可以说宣帝的过滤器是很有效的。至于宣帝是怎么样组装自己的过滤器的,就不多说了。随便找一本招聘手册都说得很清楚,方法很老套、很土,结果很有成效。

宣帝做的第二大事就是安置流民,也就是失去土地,四处流浪的农民。只要流民返回原籍,就由国家提供种子、农具等必需品,帮助安定下来。那么土地从哪里来?有些官田可以租借给农民,但是数量有限。宣帝继位的时候土地兼并已经非常严重,土地是个大问题。

有道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富一方,也应该恩泽一地。国家是希望富人做一些辅助工作的,是谓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就像母鸡一样,国家是指望他们下蛋的。当然下蛋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说税收,比如说造个桥了,修个路了,办个义学什么的,大灾之年办个粥场。但是有些鸡不下蛋,是大公鸡,更有甚者是铁公鸡,也就是土豪劣绅,那怎么办?

宣帝的办法就是“迁豪”。当然这也不是宣帝的首创,汉朝自从建立以来就有这个传统。把有钱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整,这是从政治上、经济上对豪强进行打击的主要手段。宣帝曾经三次下旨把有钱人,官员、侯爷迁移到平陵、杜陵新区。平陵是汉昭帝的陵寝,杜陵是宣帝自己的陵寝,风水虽好,却是新开发区,人口凋零,正好让这些有钱人去陪皇帝。迁走之后,他们在原籍 的土地有些就充公了,正好可以租借给流民耕种。

解决了物质生活,文化生活也不能不抓,两手都要硬。在当时儒学虽然堪称国学,但是各儒家大师对经典的理解也不一样。更确切地说,儒学大师们各说各话,对儒学的理解不能满足治理天下的需要,再好的东西也得为我所用才行。因此,有必要对思想界进行引导,使他们对经典的解释更加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更符合国家的需要。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在石渠阁召开的儒家经学会议就是这样一个统一思想的大会。当然,宣帝只是指引了一个方向,思想这东西还是越活跃越好。借着这个机会,一些原先上不了台面的儒家民间学派也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官学。

有了合适的官员,安置了流民,又统一了思想,国家就基本只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了。在具体操作上,宣帝治理国家的基本主调就是“与民休息”。反映在对周边少数民族关系上就是尽量的少用兵,以和平友好为主调,也不是没有原则的友好。该打的仗还是要打,可谓软硬兼施。软容易理解,硬也容易做,一兼施就会有问题,要掌握火候,弄不好就软不软硬不硬,或者该软的不软该硬的不硬。

汉朝的主要周边关系就是匈奴,而要解决匈奴,在西域方面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还是车师。汉朝不是已经在车师屯田了吗?车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屯田之争之不可不争

郑吉在西域的屯田部队已经被困在车师动弹不得了。

郑吉在车师的屯田部队虽然只有三百人也等于给单于出了一个难题。为此,单于召开了几次御前会议进行讨论。匈奴也开会?那当然了,任何一个组织大到国家,小到家庭要想兴旺发达都得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会议怎么讨论的我没听懂,他们说的是匈奴话,但是从事后传达下来的精神看主要有这么几条。

车师故地是匈奴通往天山南麓的一个跳板,失去车师故地之后,对匈奴是大大不利;车师这个地方易守难攻,尤其是交河城,更是不善攻城的匈奴人无法应付的;现在,汉朝在此屯田,车师这个地方本来就是沃野千里,再加上汉朝的精耕细作,一定会成为汉朝的一个粮仓。如果汉朝以此为基地进攻匈奴,那真是很可怕。条理分析的很清楚,接着匈奴人也制定了指导方针和行动计划。

具体指导方针就是以骚扰、围困为主,让汉朝屯田士卒不得安生,打持久战。具体行动计划第一步就是现在匈奴右地屯田。

地节三年(公元前67 年),单于派遣左右大将各率领一万骑兵在匈奴右地屯田,先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积谷一年之后,匈奴开始实施进攻车师的计划。

第二年左右大将各率领六千骑兵突击在车师的汉朝屯田部队。另四千骑兵继续屯田,农活不能耽误了。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这也是单于刚刚学会的耕作常识。

300对一万二,这个仗根本没法打。屯田部队一面退入城中自保,一面飞马向郑吉求救。匈奴人也不攻城, 只是在外面围着你,实际上也不会攻城。但是被围在城中就干不了农活了,屯田士卒在车师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坐吃山空岂是长久之计。

很快郑吉的救援部队就到了。接到求救的报告,郑吉集合全部人马是星夜兼程而来,那也跑了好几天,毕竟上千里的路程。

双方在车师就展开了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郑吉的救兵一来,匈奴也调增援部队。双方打一下,郑吉就得退入城中,毕竟人数不占有,决战会吃亏的。之后匈奴就把你围在城中。围城一阵之后,匈奴人就解围而去,放汉军出来种地,放郑吉回渠犁去种地。

过一阵等你以为天下太平了,不好意思,匈奴人又来了。于是录像带由得重新放一遍,情节都一样。有的时候郑吉还得征调西域属国兵协助作战,使众人都不得安宁。匈奴可以说是发现了可以撬动地球的支点。

匈奴人的缠斗之计使郑吉往来于渠犁与车师之间,疲于奔命不胜其苦。两地的农活也都耽误了。长此以往不仅屯田不成,连吃饭都会成问题。此时汉军在渠犁的屯田士卒已经不是当初的一千五百人了,郑吉手上能调动的部队最多达到七千人之众。匈奴参与行动的人数也逐渐增加。

郑吉是顾头顾不了尾,按倒葫芦起了瓢,一不小心就把本职工作耽误了。不仅手下的七千人被团团围在车师动弹不得,西域南路的莎车也借机反了。没办法,还是向长安求救吧。

屯田之争之莎车之乱

莎车在西域各国中规模比较小,西汉末年的时候人口也就一万多。像这样的国家一般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印记,可是这次莎车却结结实实地火一把。也难怪,人人都想与众不同,每个国家都想有所作为,是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尤其是在当时的西域国际环境下,匈奴、汉朝两强争霸,更不消说康居、大宛、乌孙这些大国虎视眈眈,莎车作为小国不可避免地要寻找自己的生路。

莎车选择的道路无疑是正确的,那就是讨好乌孙,托国与汉,但是在具体做法上有些急功近利。莎车老王很喜欢解忧公主的小儿子万年,可以说是看着他长大的。老王去世之后,也许是有遗嘱,也许是莎车王族共议,致信汉朝请求万年做莎车国王。这个决定比龟兹国王娶万年的姐姐第史更加激进,其结果也更加不可预料,当然请外人做国王不可避免的影响了某些人的春梦。

汉朝当然是没有什么不可,当时万年正在长安,就派遣奚充国护送万年去莎车登基。万年是解忧公主的小儿子,常言道老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从小娇生惯养是不可避免的。又孤身在长安,离开父母没人管,还不缺钱,学好不容易,学坏很轻松。如果说万年染上长安浮夸子弟的不良习气,那肯定是有人信的。

登基之后,据史载,万年暴恶。暴恶有多恶呀?没有细说,也没有事例,也许只是风俗、文化不同罢了。什么“歪戴帽子,斜瞪眼”,什么“掉腿裤子小白鞋,呢绒袜子露半截”,这些对于地处南疆的、十分封闭的莎车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总之,万年与莎车人心中的国王形象,比如说老莎车王,相距甚远。这就是不同民族接触过程中的文化冲突。

这种差别就被有心人利用了,老莎车王的弟弟呼屠徽设计把万年杀了,自立为王,汉使奚充国也一并遇害。而且,呼屠徽通电各国,相约一同背汉, 一下子似乎鄯善以西都变了天。

如果说杀害万年还有些许理由的话,杀害汉使、通电反汉就不可理喻。一下得罪了汉朝、乌孙两家,还能有命吗?

呼屠徽以为自己挑了个好时机,汉朝在西域屯田的主力郑吉被匈奴围困在车师城,无力他顾。最起码也能安安稳稳地做几天王,运气好了没准汉朝还能不追究。可是,他的运气是太差了,简直就是现世报。

事件发生的时候,汉朝正有一队使节护送大宛等各国客人回国,领队的是卫侯使冯奉世。冯奉世出身于将门世家,是汉文帝时冯唐之后,就是冯唐不老、李广难封的冯唐。当过兵、打过仗,这次是奉命送大宛各国使节回国。

莎车造反的时候,冯奉世的送使队伍刚刚走到伊循城。此时的伊循城已经颇据规模,成为汉朝在西域的主要屯田据点之一,也可以说是模范屯田区。主持日常事务的是都尉宋将。

了解到莎车造反的前因后果之后,奉世与副使一商量,认为这事可大可小。莎车这种行为一方面是背汉,从另一方面看也是一种称霸的行为。莎车虽小,比他周围的其他国家也不算小了。如果假以时日,莎车收服了周围的小国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再要平叛的话就不是小仗了。这也正是冯奉世所担心的。而且,莎车正在去大宛的路上,可以说是档了冯奉世的路。逢山开道、雨水叠桥,趁着莎车立足未稳,给与雷霆一击,没准一片云彩就散了。

怎么办?

奏明朝廷,请朝廷派兵处置,空费时日,正给莎车所需要的缓冲时间。以皇帝符节征调兵马平叛,那就是矫诏、越权,不仅无功而且可能还有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冯奉世可不是怕事的人。

路线决定以后,剩下的就是行动了。于是奉世以皇帝的符节通逾西域各国,征调兵马,共集结一万五千人马,都赶上莎车总人口了。结果呼屠徽兵败自杀,莎车平定。在从莎车王族中选定新的国王之后,这才奏闻朝廷。

屯田之争之名马龙象

平定莎车之乱以后,冯奉世带领他的护送使团继续西行。

常言道: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冯奉世已经将大宛使团送到了西域,再往前走就到大宛了。是不是送的太远了?

不远! 这就叫遣使送客,要一直送到家。出使汉朝的西域各国使团往往千里迢迢,来一趟不容易。汉朝觉得有责任安全的将使团送到家。这就苦了送客的汉朝使团,一路上风餐露宿不说,还要对付随时可能出现的狼虫野兽,乃至于强盗,和不友好国家的攻击。白天辛苦赶路不说,晚上还要站岗放哨,两个小时一岗。就是这样也难免发生发生盗窃、抢劫案件,东西夜里不见了的事情时有发生。

一次旅程说是九死一生有点悬,但送客使确实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比较高。不仅要懂得基本的外交礼仪,不辱君命;还要有基本的军事常识,随时准备参加战斗。虽然汉朝的时候文理不分家,文武双全的人很多,但是送客使中这样的人却很少。

宣帝登基之后,连续在西域发动了几次大的行动对西域的震动很大。先是联合乌孙攻破匈奴,后又攻破车师。因此,需要一个称职的使者能够安抚各国,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冯奉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受命出使。可是还没等安抚各国,先破了一国,斩了一王,不禁给冯奉世的友好之旅蒙上了一层阴影。

自从贰师将军远征大宛之后,大宛同汉朝的关系一直不错。也算是友好国家。按照当年的约定,每年大宛要向汉朝进献两匹大宛马。此外,两边的商旅往来也比较频繁。可以说大宛没少接待象冯奉世这样的送客使团,但是哪个使团也没有今天冯奉世的级别高。

并不是行政级别高,而是这个使团所拥有的强大实力。当年贰师将军数万大军也没能进驻大宛城。今天,数百人的送客使团捎带脚就灭了一国,斩了一王,你说这个级别低嘛。如何接待这样一个使团一定使大宛国大费心机。具体过程就不详述了。临别之际,大宛国王赠送给冯奉世一匹大宛宝马:龙象。当年为了一匹马两国大打出手,今天宝马赠英雄。一方面是对英雄的敬仰,也说明两国的关系又上了一层楼。

大宛用行动表明了,冯奉世在莎车的军事行动不仅没有破坏西域的安定团结,不仅没有影响双方的友好关系,而且加深了各国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友谊。

和平几乎是所有人的希望。正常人都希望能在一个和平的环境内生活。对于像莎车这样的区域内捣乱分子,周边国家很多时候是敢怒不敢言。汉廷作为区域内无可争议的老大,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起维护和平的角色。

关键词(Tags): #西域#不只是传说#初开玉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