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面对灾难的不同表现──“5·12”亲历之一 -- 潇洒书生

共:💬66 🌺778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此情可待成追忆──“5·12”亲历之三

“5.12”特大地震所带来的艰难困苦,对于我而言也是一种品质、能力、信念的实际考验。

这场地震发生的第三天下午,我向远方的朋友们发出了这样一条短信:“汶川地震,川西地区损失甚重,贫困群众因居所简陋更添惨痛。我所在之处至今大小余震不断。单位遇震略有损失但尚无人员伤亡。兄弟等正在单位辖区夙夜值守,以保员工平安。”这封短信透露的信息,让一些朋友读出不同味道。

我所在的城市之管辖范围,在地震的猛烈肆虐下,就房屋损坏程度而言,乡镇住房的损失普遍比城市住房的损失要加倍严重,山区农户的损失普遍比城镇居民的损失要加倍严重。换句话说,尽管面临的生命威胁是一样的,穷人与富人的生存机率是不一样的。至少,在居住条件、住房质量上,贫富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我所在的单位员工住房大多新建并自成小区,住房只有面积宽窄大小不同,建筑质量并无优劣差距悬殊,所以,才会出现“同样遭遇,不同损失”的后果。

我们单位的领导成员都没有组织过指挥抗震救灾的经验,但,实际的表现还是可以用“镇定自若、沉着应对”来形容。遇到如此巨大灾难,我们没有惊慌失措,凭借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经验,很快就成立了组织指挥机构、明确了责任分工、清晰了任务要求,并在地震发生后的一天以内就开始谋划、落实有关生产恢复、生活保障、安全防范、疫情预防、信息传递、舆论导向、对外联络等等重要事项的具体部署。实践表明,这些作为是有效的。

我这段难忘时期是如何表现的呢?在本人的年度述职报告中有过一段概括:“在‘5.12’大地震发生时,自己想得最多的还是员工和家属的安危,并在第一时间前往生活区检查住房受损、人员受伤等情况。在抗震救灾工作中,我按照分工要求,组织落实了地震后安全、稳定工作预案的启动、实施,协调、处理了单位与当地政府及公安部门的良好关系,花了不少心血确保了企业辖区的人身财产安全;组织实施了居民住房、帐篷区域、公共设施的维修、清洁、防疫工作,避免了次生灾害的发生;组织有关部门采购、发放了70多吨慰问物资;组织完成了几百万元的在册员工工资发放、退休人员养老金预支工作;参与组织开展抗震救灾期间的思想疏导、舆论引导工作,保持了人心稳定;指导组建青年志愿者队伍,迅速投入地方的救灾、救援行动;组织指挥企业内保大队、民兵应急分队昼夜守护要害部位、巡逻所辖区域,确保了一方平安;组织纪检监察人员,对各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执行任务的表现进行效能监察;受单位委托,负责每天对外信息报送的定稿、把关,认真而真实地做到了“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组织落实保密安全工作,确保了密码传输、密件管理的万无一失……”这段述职表述,虽不生动,确也真实。

对于家人、对于朋友,我深感内疚。在地震发生到恢复生产的十几天时间里,我基本上很少与家人呆在一起,也多次谢绝了朋友们相邀出行的好意。年近八旬的父亲当时身体已经很衰弱了,可我几乎没有专门前去探望过,把父母的安危寄托于兄嫂的尽心照顾上。倒是老人家拄着杖专门来看望过我,叮嘱再三。不久,父亲就驾鹤西行了,我即使使劲再想补偿什么,已不可能了。每念及此,我心痛极、痛极、痛极……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12”特大地震发生迄今已经两周年。当时当地所迸发的那种互敬、互助、互爱的真情、激情、热情,在人们的心里究竟还有多少存量呢?我看,已经不多乎哉!在道德、文化、制度、机制并不向好改善的名利场上,浮躁替代朴实、卑鄙屏蔽高尚的俗气俗风依旧喧嚣尘上。

在大张旗鼓宣传抗震救灾精神的氛围中,我认为:与其说上一些永远正确却言不由衷的空话,还不如实实在在地倡导人们凭良心、良知为人、立言、做事,因为真正促使人们能够择善而为的内在驱动力,还是这些很本色、很朴素、很管用的精神路标。

潇洒书生:【原创】特大地震期间的幽默关怀──“5·12”亲历之四

关键词(Tags): #随想随笔之“5.12”亲历通宝推:老老狐狸,南京老萝卜,故园湾里,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