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闲话通胀:(一)经济活动货币化 -- 陈经

共:💬65 🌺66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二)物价长期普遍上涨

2000年以后,中国的市场经济算是初具规模了,价格现象可以用市场供需、群众心理波动来解释。可以把2001年到2010年一季度M2的倍数4.67倍作为比较基准。我们可以发现,这10年中,价格想涨过这个倍数不太容易,但大部分是涨价了。

通常的商品与服务价格,涨大的不太好找。可能只有少部分农产品涨得较多,但粮食猪肉等大量供应的没涨太多。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汽车、电子商品、日用消费品,好多还降价了。房租、学费、旅馆、车票、机票、火车票,涨得都不多,也有没涨的。政府报出的CPI,基本是在这些日常价格里面凑权重。有几年物价涨幅很低,有通缩的说法。最近几年有所上涨,也不能称为物价飞涨。有时会有一些较大的波动,猪肉价格猛涨猛跌。从较长时段来看,CPI代表的价格,在各类价格中可以算是稳定性较好的。从舆论来看,群众对日常消费价格还是较为满意的,有报怨也不多。

如果不考虑贫富分化,个人存款增加的倍数大约可以当成M2增加的幅度。买得起用得上的东西越来越多,“钱毛了”的感觉应该不如“我的钱多了”强。M2变成4.67倍,市场上的商品服务也增加了很多。因此,初略地理解,绝大多数商品服务价格增幅就是应该小于M2的增加幅度。

不仅是涨幅小,有时我们发现M2的变化,似乎对这些日常商品价格的影响不太直接。例如2009年M2增加30%,也没见日常商品价格有多大变化。另一方面,天长日久下来,日常商品的通胀还是能被显著观察到。吃一顿饭,以前10元的,现在可能20元才吃得差不多,但这种变化是慢慢来的。这种慢慢上涨,和M2的大幅增加有没有关系?

按照弗里德曼的说法,“通货膨胀是引起物价长期普遍上涨的一种货币现象”。也就是说,他认为M2过量增加,时间一长就会慢慢导致物价普遍上涨。个别商品涨不算涨,一次猛涨不算涨,可能是某些突发因素。货币过量增发的效果就是慢慢涨,普遍涨。从各国的实际经济表现来看,这个观察是对的,但是其机制就不是太容易想通。如果一个国家一段时间以来物价普遍上涨了,这一派的学者会说,这是货币增发过多了。但有时这听上去象是循环论证,涨价了就是发多了钞票,发多了钞票会涨价。

有时我会想,虽然中国钞票发得多,但是如果生产搞得好,供应充足,那并不一定就物价上涨,还可能物价下跌。所以,不用怕增发过多弄出物价上涨,可以靠搞好生产补回来。这是不是一种幻想?实际上各国增发货币,最后都弄出了长期物价普遍上涨,看样子弗里德曼是对的。

最后,我的结论是,应该去研究“增发货币”这个微观动作。如果“增发货币”真的是为了搞好生产,那么并不会产生物价长期普遍上涨的效应。只不过各国政府一般都有各种不太好的动机,或短或长一段时间后,总是会让物价普遍上涨。总的来说,我认同弗里德曼的解释。指望中国政府只为了好好搞生产而增发货币,是一种理想主义,实际上不成立。所以中国也有物价长期普遍上涨,原因是政府增发货币的动机经常有问题。

当然中国搞生产在全球可能是最好的,所以相对来说,是干了最多的正事,甚至能帮助全球平抑物价。但套用一句民主自吹老话,在全球胡乱增发货币的政府中,中国是最不坏的那一个。只要是胡乱增发了,当然就会出问题。

下面具体研究“增发货币”的各种动机。

(待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