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汉宣帝元帝西域汉军史实 -- 老芒

共:💬64 🌺160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先花,再给你挑刺。

别总认为自己就是专家,别人就是YY,有的时候,真理未必就在你们这些所谓专业人士手里。人家牛津历史教授能写个汉与罗马的论文,咋中国人怎么不能猜测个西汉去卡莱打酱油了?实际上你们这帮专家们那个敢拍胸脯说汉朝前53年的时候军旗就肯定不是金边丝绸赤军旗?你们这帮专家那个能指出在前53年,这世界上还有那支武装力量使用丝绸制作的金边赤军旗?汉代军旗到底什么样子,即使没有实物,壁画之类的总应该有那么点反应,即使没有,现有史料看,卫太子之乱前肯定是赤帜,之后加金边的可能性也很大。你既然是专业人士,先把汉朝军旗样式的问题回答一下,这个台湾有个姓高的有论文,汉朝的改服易色没影响军旗颜色。

怎么翻葱岭,大家去看汉书吧,用多长时间,很有游记、战争史都有记载,多说无益。

你给我找出来汉书里那一卷,那一传写了如何翻葱岭,走那些路,用多长时间。汉书西域传里大宛贵山城距离长安12500,安息都城距离长安11600,我当初就用这个来推论贰师城应该是今天土库曼首都阿什巴哈德,在费尔干那或者Koson什么的,这个里程都对不上。如果除了西域传以外,汉书还有关于怎么翻阅葱岭,西域各国信息的记载,请你指出在那,我去查。

其他的资料,比如旧唐书里,”安西节度使,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国。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国城内,管戍兵二万四千人,马二千七百疋,衣赐六十二万疋段。“ 唐朝这四个国家在那,范围多大你们玩历史的自然知道,这个范围绝对比西域都护范围小,唐朝能养活2.4万人,汉朝就是一定只能养几千,不知道你们这些历史行家都是怎么算的账。

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

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

您老引用东西也喜欢把不支持您论点的东西砍掉啊。 后边这10个字,意义可不小,这10个字,尤其最后那四个字,字字千斤,是支持我的假设的(中国史官微言大义,不喜欢写废话,既然写了这四个字,那么一般都是有来由的),所以您老就省略了。

关于常惠,汉书70卷里还有一段你没贴

后代苏武为典属国,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甘露中,后将军赵充国薨,天子遂以惠为右将军,典属国如故。

这一段注意2个人,苏武死于前60,赵充国死于前52,这2个时间都很明确。按照这段关于常惠传记里的描写,常惠征伐完龟兹以后,就是当典属国,那么他接任典属国应该是前60,接任右将军石前52。都没记录他在乌孙后边的所作所为。常惠到乌孙的时间,你怎么就能那么确定是前52?

我对某些历史”专业“人士,已经领教你们的水平了。是,你们看的书多,你们有考古一手资料,很多时候我们要请教你们。但是,你们中的一部分人,不过就是会写回字的四种写法的孔乙己罢了。一听别人不知道另外三种写法,就是冷嘲热讽。立论不能驳倒别人,立马就是国将不国,斯文扫地,史话版水平降低一类的大帽子。

我不认为我的想法就一定是对的,也许我的猜测最后会被完全否定,但西西河没有说必须是历史硕士博士,必须是历史学论文才能发史话版吧?口口声声尊重历史,你们这些专业人士回过头好好看看自己写下的东西,摸着自己心口问自己一句,在说别人yy,在要给别人打脸,在向管理员呼天抢地喊斯文扫地的时候,你自己写下的东西,是不是就是经得起推敲,是不是查阅了典籍资料后才发的言?

我不是什么专业人士,所以我承认我个人有倾向性,我希望我们祖先曾经做过超出我们想象的事情。如果卡莱干涉说真能被严格的考古证据证明,那么这对中国在新疆,中亚地区的利益,对中国在世界上进行很多事情,也有大大的益处。但我们毕竟不是韩国人,即使是假设,也要有假设的基础。但是金边丝绸旗可不是我自己编的,击鼓鸣金,也不是我编的,这些是线索,是可以来支持我们来做假设的依据。只是我就不明白了,咱们的历史专业人士,一个个的就知道说别人YY,但是历史上没记录但发生过的事又不是没有。何况,汉宣帝就一定不能比你们聪明,不能搞秘密行动?

讨论汉朝前71-前49(宣帝时期)西域中亚的兵力部署问题,你们这些专业人士,一个个都好像卯足了劲,非从中国史书里就把干涉的哪怕一点点可能性都否定掉。为此,什么葱岭非常非常难翻越,什么新疆养不了几千汉军,什么匈奴压力巨大之类的等等等等。你们就真的客观了?李广利2征大宛,你别管损失多少多少,在汉朝在西域没有任何经营基础的情况下,几万大军武力推进都能过葱岭,等汉朝经营西域50年了,反而1,2万人去个大宛,安息又成了不可能的任务了?

实际上,我要求不高,只希望你么这些专业人士能稍微有一点点耐心,看看别人引用的材料,再来否定,再来扣yy的帽子。 你可以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但别拿自己的观点当史料,你们不是班固,不是司马迁。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