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巡河夜叉的回忆看“文革”末年的中国社会 -- 达雅

共:💬106 🌺143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从巡河夜叉的回忆看“文革”末年的中国社会

巡河夜叉在另外一个帖子里写了一段回忆,我认为这段回忆很重要,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我们这些后来人了解当年的中国社会,所以全文引用如下:

链接出处

呵呵,遇上兄弟正好曾经是国企职工 [ 巡河夜叉 ] 于:2010-05-16 00:39:03 复:2898603国企 养了兄弟一年整,18块钱一个月,除了读报纸写大批判稿,什么活都没干过。兄弟有点远见,没事就跟老技术员补课,这样77年高考,就很轻松地上了大学。那家厂是家轮胎厂,从来就没有开过工,(周围还有三四家厂也一样)。其实啊,你只要稍微想一下就能理解,如果那时候的人稍微干点活也不至于会有那么多票证 出现了。火柴,食盐统统要票,那年头在干活的也只有上海人了。

这段回忆不长,但是包含的信息十分丰富,我给总结一下:

1),当时的工人确实是统治阶级,经济地位高。当年的18块钱购买力大致相当于今天的800-1000块,可能还要更高。读报纸写大批判稿就可以一个月拿18块钱,比当今的公务员还要快活,因为如今的基层刚工作的小公务员也是忙得团团转的。

2),当时工厂不反对工人自学。巡河夜叉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后来高考就轻松考上了大学,这也比如今刚参加工作的小青年快活多了。如今刚参加工作的小本小硕,一般合同里都规定三年五年不准考研的。

3),“文革”末期的经济结构确实不太合理,重工业过重。巡河夜叉所在的轮胎厂,从来就没开过工,但是并不影响社会运转,可见轮胎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而火柴、食盐可能生产能力不足。

4),“文革”末期的上海搞得相当的好,以至于巡河夜叉都承认“那年头在干活的也只有上海人了”,而数学回忆说上海当年还发奖金。可见“四人帮”搞经济也搞得不错,很可能比邓小平还会搞经济。因为邓小平会搞经济的一个证明是四个特区,而四个特区是吸全国的血发展起来的,而“四人帮”当年也把上海搞成了特区,但是上海在别人不干活的时候干活,这境界就完全不同了。

不过呢,读完这段回忆,我对巡河夜叉有两点大大的不理解。第一个是,我想了又想,还是想不明白轮胎厂工人不干活和火柴、食盐需要票有什么关系?如果轮胎厂工人不干活,同时轮胎供应不足,那还有点关系,可是轮胎厂也不生产火柴、食盐啊。而火柴厂、食盐厂工人显然是干活的,因为火柴、食盐被生产出来了嘛。当然你可以说生产不足,但显然也不是很不足,因为凭票就可以买到,真供应不足人根本就不会去想买,而不是凭票买。例如,现在世界的太空旅游能力就是严重供应不足的,所以只有少数超级富豪可以去耍一下子,而不是全世界人民每人有张票可以凭票上太空一天。

第二个不理解的是,巡河夜叉为什么对那一段时间好像挺不满意的。每个月不干活白拿18块钱,而且还轻松考上了大学,后来三十年混得比那些没机会上大学的同龄人好多了,要是我就会非常满意,感谢“文革”让我不干活光拿钱还出人头地了。我非常想不明白巡河夜叉为什么不满意,难道要把他调到上海的火柴厂天天忙生产最后也没机会考大学他才满意?不过这也是一种可能,毛泽东时代培养起来的青年都是巡河夜叉这种一心要为社会做贡献以加班加点为荣以不干活白拿钱为耻,不象我这种邓小平时代培养起来的,一心想着不干活光拿钱自私自利。

差距呀!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