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近看高危行业之石油钻井(上) -- 时光行走

共:💬11 🌺16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近看高危行业之石油钻井(下)

固井施工前要把水泥头固定在套管上,水泥头三条管线连接在各种用途的水泥车上。施工中要上下活动套管,而且注水泥时伴有大压力剧烈震动,因此要用棕绳把三根管线紧紧固定在钻机吊环上,避免管线疲劳断裂。

另外还要用东西(一般用大管钳)别住钻机到钻盘的传动机构,以免固井施工中出现意外,如果施工中钻盘突然转起来那后果简直不可想象。固井施工有规定,施工中钻台上只能有三种人,也可以说三个人,井队司钻、固井施工员、固井水泥头工。施工时司钻必须把钻机挡位固定锁死。其中原因就是为了防止出现意外。

一次在前线施工。

钻台上水泥头都固定好了,我在大门坡道前一辆水泥车上看他们最后的准备。突然钻台上马达声骤然大了起来,钻机“轰”的一声转了。我脑袋“嗡”的一声,完了。钻台上两个水泥头工和几个车上的榔头工还没下来呐,转盘这么大的扭矩,带着水泥头上的三根管线在钻台上抡起来……

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跳下水泥车窜上钻台的,这时转盘已经不转了。

钻台上我眼睛虽能看得见但目中无物,只觉得钻台上一片狼藉,心一下凉了。使劲眨巴眨巴眼睛再仔细看看,这才看清没出大事,转盘只转了不到半圈就被司钻扑上来制止了。三根管线都不在原来的位置上,几个工人都窜到钻机大腿后面去了,我一上来太紧张分辨不清,只觉得什么都不对。

那司钻没有及时固定死挡位,钻井震动较大把档杆晃进去了。

井队当班的队长冲上来指着司钻破口大骂。

好一场虚惊!

人不光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追求,由此也能带来相应的安全问题。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石油部得到了大笔世行贷款,新疆南疆油田也开始开发。我们所的翻译老鲍(君子姐的丈夫)常去那里现场翻译。他告诉我,美国的现场工人或叫专家每28天都要回国一趟,夫妻团圆。

我说那得多大代价啊!鲍师傅一笑,那也是你出钱。又一笑,不光在中国,在哪儿都一样。我又问:那你陪他们,他们走了,你不也可以一月回来一趟吗?鲍师傅眼珠子一瞪:你看我回来了吗?走了这帮鬼子还有下一帮呐。

各位不一定有过长期、单性别野外集中住宿的生活体验,那日子也是一种精神折磨。

井队,几十个五大三粗的大男人,蜗居在几栋小小的活动房里。那时的井队活动房条件极其简陋,一栋活动房顶多二、三十平米,里面六个很窄的上下铺,要挤进十一、二个大人,毫无私密可言,所有的活动都在这几十米空间里进行。一个井队七、八栋活动房围成个“四合院”,这就是你要经年累月的“社会”。在这种环境里,生活的单调、无聊、压抑、苦闷不亲身体验是很难形容的。

在井队实习,我去的那个班十人一屋,加我十一人,剩一个床放些杂物。工人来历大致为湖北和上海知青,分为两个松散的圈子,湖北人多已结婚。平时他们除上班外休闲时间的生活极其枯燥,会老乡。扯淡,说自己和别人的经历、异闻。聊女人,把指挥部有数的几个偶尔来井队的电焊工、电话员等女工剖析个淋漓尽致。去一趟萨尔图(当时大庆的中心区)或八佰墒(钻井指挥部所在地)开开眼。

一天晚饭后,我正坐在屋外发呆。班里两个刚才还好好的湖北人突然一语不和拳脚相向,拳头、手掌打在肉体上的“噗噗”声骤然而至又嘎然而止。第二天你看他两人没事似的,该干啥干啥。这不就是憋的吗?

队里来了个家属,好容易来个女的却不容易安排住。就让他们俩口住在食堂,食堂是个大活动板房,门口有一个用筋条间壁出来的小仓库,就住在那儿。

井队工作三班倒,半夜12点换班。两口子估计前半夜无法睡觉,12点前后两班都要吃饭,进到食堂这帮人就像猴子一样开始闹。敲桌子、砸板凳、饭盆摔的震天响,嘴里大叫小叫:开钻喽,开钻喽。今天是大三一(三天完钻一口井)等等。

小仓库里无声无息,里面两人不定怎么赌咒这帮孙子呢。

关键词(Tags): #高危#钻井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