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求助】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在经济起飞中起了多大作用 -- 风中乱发

共:💬138 🌺272 🌵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是一种农业思维

我的个人意见是,你用农业的眼光来看工业

不可否认毛的政策,确实让中国人少吃了两碗饭,没办法,因为我们没有殖民地,不像欧美可以自己一边大吃大喝一边发展自己的产业然后让殖民地的少吃两碗饭。所以现在中国人吃饱了,觉得过去少吃了,所以开始大骂毛。

但是问题是,人是只多吃两碗饭就能活到现在这个岁数吗?我的答案是不可能。过去不乏吃饱饭的时候,但是过去人的平均年龄是低于当代人的。因为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工业时代,没有了工业品,一天我们也活不下去。然而这些工业品,本质上是重工业使用机械动力达到了人力难以做到的情况从而爆发出的前所未有的生产力。这不是农民拿锄头早出晚归就能办到的。

一个生动的例子是橡树村的《萨索故事》,村长大才,生动的写明了一个石油工业巨头是怎么起来的,我注意到里面讲的一个问题,萨索的历史可以说跟南非一样长。但是萨索第一把挣钱是石油危机的时候,足足干了好几十年,还是不受什么限制的情况下才扶持起来。如果简单的人力和资源补补就可以齐,那么萨索那帮人是不是太二百五了。这么简单的问题要花几十年之久?

最简单的,机械工业可能由文盲来做吗?连操作规范他都看不懂,他怎么做呢?今天之所以简单到按钮就行,是因为新工业革命了,电子化了。过去的技工现在转为电子工程师了,但是也无法想像电子工程师不识字吧,然而广东的那些水际制造业,文盲也可以做。非常简单。而中国开国的时候根本就是满街文盲,国民识字率不足10%。所以老毛上来之后大搞工业,结果大部分人脱盲。不是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你今天或许还会识字,然而更大的可能就是一个文盲。因为自然农业需要你识字吗?中国人种了上千年地了,识字儿的还是那么一小群。然而工业化则给了你一个识字的机会。印度是个最典型的按照你想法去干的。结果印度现在还一群文盲。我记得当初有一个案例,联合国一个什么组织同时向印度和中国推荐种植什么棉花脱贫,结果中国干得了,印度干不了。因为种植的资料翻译过来之后,中国农民他能看得懂,印度人他就看不懂。

广东经济起飞是没错,其实就是泰国路线。东南亚金融危机一击就给打回原形了。这几年广东江浙生意也象风箱里的耗子。他们难道不想升级吗?可惜他们升级不了,永远只能跟着西方的走。而麻烦的是西方不可能给你他们最先进的玩意儿,你永远也只能亦步亦附。你的这个想法理论上其实能讲的通,但是我认为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就是中国是西方某国的一个省或者一个州,属于西方某国的一部分的时候,可能实现,但是你觉得他可能给中国人这个待遇吗?中国人移民到那里才几几就被叫做黄祸了。第二就是一个工业的建立跟用锄头种两亩地没有区别。我个人意见是不可能,工业的周期比农业一年四季长的多了。机械动力实现效率跟上是个极为漫长的过程。比如有部纪录片《中日制造艺人的攻防战》,光把那么一个零件车圆了都要好几个月。何况整台复杂的机器呢。设计、实验、调整难道不需要时间吗,难道时间不比种两亩地长,复杂吗?我觉得是更复杂更漫长的,然而一旦成功了、它的爆发力有多惊人,我们也是可以感受到的。

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我认为实际就是给了自己所有的产业一个选择机会。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