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西域,不只是传说之一初开玉门第七章 虽远必诛(五) -- 阳光不锈

共:💬36 🌺23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西域,不只是传说之一初开玉门第九章 风声水起(五)

皮布税

颁布四条之后,王莽觉得还不够,还没有达到以儆效尤的程度。随后,王莽不知道怎么得发现了匈奴与乌桓之间的一间密事,这么多年以来匈奴一直在偷偷向乌桓征收一种皮布税。

乌桓当时聚居在上谷到辽东这一带,半耕半牧半定居。与汉朝的关系很好,很早就接受汉朝的领导了,在汉武帝元狩年间就设立了护乌桓校尉。乌桓与汉朝的贸易往来非常密切,乌桓首领也凭借对互市的控制,上下其手,大发其财。很多时候匈奴也通过乌桓进行交易。也许就是因为这个才成为匈奴敲诈的对象。

这个皮布税是什么不清楚,总之感觉上怪怪的,不明所以。还有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皮布税不是一个税种,而是皮布交易。匈奴与乌桓之间存在着正常的皮布交易,匈奴通过乌桓用毛皮交换布匹,与乌桓交易也是省时省力的做法。禁止皮布税也就是禁运了,那是非常严厉的制裁。也符合当时的语境与王莽对匈奴的态度。不过这只是一种假设,没有任何其他证据支持,写出来仅供参考,以博一笑。

这个皮布税肯定是由来已久,可能汉朝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王莽当家,正是较真的时候,不知谁提起来自然是一奏即准。这也非常符合汉朝的原则,属国之间是平等的,不能互相欺负。未经中央政府允许,私设税务部门,那还了得。禁! 早就该禁!

但是有一样,王莽没有直接义正词严的批驳单于,而是由护乌桓校尉把禁令传到了乌桓,不得再向匈奴交纳皮布税。这个举措多少有些欠妥。问题的关键是匈奴,同匈奴面对面地交锋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现在只是通知了乌桓,明显的会引起新的冲突。对于这一点,乌桓自然是欢天喜地,省钱了,执行起来也是很认真的。

单于自然是还不知道,对于乌桓拖欠税款自然是非产震怒。税务局是最惹不起的部门之一,很快单于的税务官员就前来催租子了。陪同前往的还有很多希望与乌桓交易的妇女、商贾。乌桓有汉朝撑腰,就很明确地告诉匈奴使者,天子有令,不再交皮布税了,这不合法,属于乱收费。

匈奴使者的感受可想而知,不管不顾地就同乌桓发生了冲突。先是匈奴使者把乌桓首领抓起来暴打一顿,随后,乌桓首领的兄弟一怒之下就把匈奴使者杀了。那些满心欢喜前来交易的妇女、商贾也都吓得四散奔逃。

单于是不会吃这个亏的。尤其是得到禁止收皮布税的消息之后,决定拿乌桓开刀。派遣左贤王出兵乌桓,很痛快的大杀大砍一通, 还掳走了很多妇女、老幼。明确告诉乌桓拿皮货、布匹,总之值钱的东西来赎。单于堕落成了绑匪。

不仅乌桓被打懵了,连护乌桓校尉也不知如何是好。想来想去还是矛盾上交,等待领导意见,另一方面把人先赎出来吧。

单于可没有那么好说话,收了钱也不放人。单于就是想看看这么做了,汉朝会怎么样?可是这一等就是数年,汉朝也没有采取什么有力的措施。

太委屈

汉廷在忙什么哪?

汉廷发生了巨变。这种巨变不是哪个重要人物去世了;也不是人事上的变动,组织的更替或者什么灾难;主要发生在王莽同学的心理。

东山再起之后,王莽的主要任务就是巩固自己的权力,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向下专权,还不能损害自己的名声,向上还得把老太太哄高兴了。心里是很累的。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三年)冬王莽决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平帝,成为国丈安全系数想必会增加不少。正在热火朝天忙活这事的时候出了意外,彻底颠覆了王莽的思维。

问题出在王莽的长子王宇身上。对于王莽无情的打击政治对手,尤其是不允许皇帝母亲卫氏进京,王宇感到非常的害怕。怕以后皇帝长大了遭报复。就几次给卫氏通风报信,出主意,希望卫氏能够取得王莽的谅解,进京同皇帝住在一起。这就是典型的吃里爬外。

王莽是铁了心了,无论卫氏姿态多低、作出什么保证,都不允许进京。王宇就同他的老师吴章、大舅子吕宽商量如何劝导王莽。吴章也是当时的大儒,是专家级的学者。他认为王莽这个人太犟,劝是不顶用的;没准装神弄鬼吓唬一下反而管用。

子不语乱神怪力。世上有没有鬼神对儒家来说不重要,因为它根本不在儒家考虑范围内。吴章作为当时的大儒能出这样一个主意可算是超常规运作了。真是有点意思。

到了晚上,王宇的大舅子吕宽就准备去装神弄鬼警示一下王莽。对于王莽这个层次的人,鬼神之说都是吓唬别人用的,自己信不信在两可之间。而吕宽所作的也就是在王莽家门口洒点鸡血,结果还没弄出什么动静就被门吏抓住了。

对于这个事件,王莽是愤怒、伤心、震惊、害怕。

愤怒。王宇这孩子怎么这么傻?怎么能吃里爬外?连起码的政治斗争常识都不知道。卫氏一族要是高兴了,还有我们王氏的好果子吗?

伤心。王宇,加上先前的王获,连折了两个儿子,能不伤心吗?王莽一气之下就把气撒到了吴章头上。吴章, 腰斩。至于吴章那些弟子,跟这样的老师能学到什么好的。一律都是假文凭,不得任用。借助吕宽事件,王莽展开了大规模的清洗,汉平帝母亲卫氏一家被杀得就剩卫氏一个了,王莽的两个叔叔王仁、王立也都被迫自杀,说句伤心得话,连深色牛仔裤都洗白了。当然这些都得瞒着太皇太后老太太。

震惊。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相信自己,都害怕。那些跟随自己鞍前马后的人会怎么想?是不是会有一样的感受。这种状态怎么推进自己的治国大计?

害怕。细想之下王莽又感到害怕,儿子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要说专权,整个汉朝自己可以排名第一。前朝霍光专权,对宣帝还有拥立之恩,一旦撒手西去,也落的祸灭九族。即使自己殚精竭虑把国家治理好了,也是给别人做嫁衣,下场也许还不如霍光。

在这个风雨的夜晚,思来想去,一个念头涌上王莽的心头。恰似灵光凸现,又如凌空打了个霹雳,王莽自己都吓了一跳:当皇帝。只有当皇帝才能保证不受制肘的推行自己的理念;只有当皇帝才能保证自己的家族不被清算;只有当皇帝才能保证部下跟自己同舟共济, 只有当皇帝才能

也许有人会说王莽不是觉悟高嘛,怎么还有这么多私心杂念?再伟大的人物也是爹生娘养,也是肉体凡胎,有点私心很正常。

由忠君报国到扯旗单干,对于王莽是个突破。但是也不违背儒家经典,武王伐纣、刘邦斩蛇起义,现在不也都受儒家推崇。而且我王莽一定比他们做得好, 要和平交接,不要武力。

当王莽想到这些的时候,豁然开朗,一下子就解脱了。

造神运动

想当皇帝可不那么容易。虽然王莽同志现在威望比较高,权力比较大,但是如果想当皇帝,这些东西可能一夕之间就会随风而去,那叫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第一条太皇太后就不能干,再说皇帝还在宝座上坐着那,怎么处理他?更烦心的是这种事还不能同别人商量,哪有同别人商量造反的,那叫自投罗网,也与王莽同志的光辉形象不符。

那么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吗?在理论上要想成为皇帝有三条路:祖传、造反、禅让。祖传这个基本不可行了。造反,在王莽看来可行性也不大。现在整个汉朝王莽已经是最大官了,再使用造反这种初级手段有点不好意思,况且一旦天下大乱,最后谁成功还不一定。那么只有一种可能,禅让。

禅让这种现象在上古的时候就有,虽然具体做法没有传下来,但是基本上也要满足两个条件:人家愿意让、你必须是贤人。当年尧把天下传给舜,那是因为舜是一个大贤人,那叫择贤而立。很巧,王莽同志现在就是一个大贤人。

王莽不爱财,拒绝的赏赐已经数不清了,即使接受的很多也都分给老百姓了;

王莽执法公正、不徇私情,连续折了两个儿子了;

王莽节俭、节约,不奢侈,老婆穿得像要饭的;

王莽是凭着自己的学识、孝行,一步步走到领导岗位上的;

王莽是亲贤臣、远小人,上台之后先收拾了坏蛋董贤,然后提拔任用了孔光这样的贤臣;

王莽同志,王莽同志的优点就说不完了。就王莽这些优点,放在现在也是模范共产党员。在西汉的时候就是周公在世、那就是穿越回去的雷锋。

至于愿意让与否就得想办法了。在西汉末年流行这样一个说法,就是尧后火德。这是说汉朝皇帝是尧的后裔,属火德。儒家不是有一个五德说嘛,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只要能证明王莽是属土德,土克火,王莽代汉就不存在道德上的问题,那叫顺天应时。说是这么说,论证起来也是相当困难的,属于世界级的难题。

当然,如果这些都不行,还有一招,那就是效仿周公辅佐成王的例子。当年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没过两年就去世了,传位给儿子姬诵,也就是周成王。成王当时年龄小,就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掌管国家大事,就是代理天子。这也是一个选择。王莽是想了很长时间,也想不透,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元始四年春办完皇帝的婚事之后,王莽派出了以王恽为首的八大钦差,巡游全国各地,考察民情,想借此机会看看民意如何。随后反馈回的民意也把王莽下了一跳。还没等王莽自己采取行动,一个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已经开始了。

以太保王舜为首,共计八千余人向朝廷情愿,要求奖励王莽。都是假的吧?这种东西造假不是很容易吗?这八千多人都是真心实意地也未必,肯定有投机的、肯定有跟着起哄的,但是基本上是反映了民意。在世人看来,王莽确实是当代周公,是值得表彰的。

造神运动

那么这些人吃了麻药了吗?要这样大规模的请愿。众人都是清醒地,请愿的目的也就是希望朝廷能够奖赏王莽,鼓励王莽的所作所为。为啥了?王莽特别优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西汉王朝这家小店要撑不下去了。成帝在世的时候,就有人写过《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宣传汉朝气数将近,要重新受命于天。这种东西的真假姑且不论,最起码体现了一种思潮、一种潜流。

汉朝当时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土地过于集中、贫富过于悬殊。集中的程度让人触目惊心,比如说董贤,皇帝一次性的赏赐就是二千顷,最后抄家的时候,抄出的财产就价值43亿。董贤发迹也就是短短几年的时间,更别说那些老牌的皇亲国戚了。

土地集中、流民增加,基本上就活不下去了。活不下去就会沦为有钱人的奴隶,或者揭竿而起,开发道路收养路费。这天下还有好吗?现在突然看到这样一个有理想、有抱负、不爱财的领导,自然就希望他能够继续得势,有机会改变现状。老百姓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请赏。怎么赏那就看领导了。

领导,也就是太皇太后,她能有什么主意? 最终就是下到有关部门讨论,这就可以从中施加影响了。给钱、给地,王莽不要;要不违背民意,那就只有一个选择:升官、加荣誉称号。

请赏的风潮是一拨接一波,到元始五年(公元5年)夏天,累计请求封赏王莽的请愿信已经达到了四十八万多封。这在当时识字率不高的情况下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再考虑到当时字是刻在竹简上的,即使是造假,其工作量也是非常之大。不过还是真的多,即使是不喜欢王莽的历史学家班固也没有否认这些东西的真实性。出去巡游全国的钦差也回来了,不仅反映国内形势一派大好,还带回来许多歌功颂德的民歌。这里面就多多少少参杂了一些私货。民歌不可能太多,弄出上百首、上千首就显得假了。

对于这个请赏风潮,王莽也感到很意外。不过也在情理之中,现在等于是这些人推着王莽往前走。在整个过程中,王莽所作的就是因势利导,做一个本色演员。越有人请求封赏王莽,王莽表现得越谦虚,越谦虚就越有更多的人参与进劝进的队伍。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

不过仅仅谦虚也不行,王莽还要做几件实事,靠业绩说话。让推崇王莽的人更加理直气壮,让反对王莽的人哑口无言。

首先就是安排好太皇太后。抓住太皇太后的仁慈心里,任命太皇太后为长安市红十字协会的主席。让太后时常出去走一走,既散了心,又能赈济灾民,搞搞慈善工作,老有所为,不再整天无所事事闷在深宫。不仅如此,还拿出大笔钱收买太皇太后身边的人,让他们好好照顾太后,顺便也成为王莽的耳目。

第二件事,王莽要搞点大的,搞点献礼工程,能够流传千古的东西:大会堂、国立大学、国家天文台。广招天下英才,要把天下英才一网打尽。仅仅是专家公寓就修建了一万间。这就让全国的儒生都感到高兴,扬眉吐气、感恩戴德。主持这些工作的就是王莽的主要智囊刘歆。

刘歆是西汉时候的大牛人,要多牛有多牛。“孔子没,名实足以抗者,汉之刘歆”,这是后人对他的正面评价。争议也是很大,也有人说他是乱臣贼子,是王莽篡党夺权的的帮凶。但从学术上讲,刘歆确实很厉害,是古文经学的鼻祖。

现在王莽任命刘歆为儒学的学术带头人,总理一切事物,就是要借助刘歆的学说控制舆论、暗度陈仓。刘歆对当时西汉政治、经济形势的看法同王莽差不多,而且对《周礼》也是推崇备至。这就是两个人的共同点,都认为必须对国家动手术,手术刀就是《周礼》。

此外在对内措施上,王莽还征集了大量的水利人才,要对黄河进行彻底根治。当然,现在只是停留在设计阶段,说说而已。有内就有外,为了显示自己威加海内的功德,王莽还想办法新建了西海郡。

关键词(Tags): #不只是传说#西域#初开玉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