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萨评封建时期促进中国文明发展的七大历史事件 -- 萨苏

共:💬59 🌺3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评之评封建时期促进中国文明发展的七大历史事件

【接下萨苏的话题】评之评封建时期促进中国文明发展的七大历史事件(和一下萨苏)

萨苏其人,声名远播,世家子弟,才识不凡,尤其谦谦君子,党同而不伐异。

萨苏其文,则于历史,军事,广有涉及。余赞赏之余,亦有一二美芹之献。

【原创】萨评封建时期促进中国文明发展的七大历史事件

cchere.com ◆萨苏 发表于:2003-07-21 22:05:12

看到西西河朋友们评论阻碍中国文明发展的七大事件,不禁手痒,照方抓药写来,看看促进文明的能不能凑七个。

[萨苏] 1。周封诸侯奠定中国

基本固定了中国的心脏版图。形成周王-诸侯-大夫-百姓的统治链条,正尔巴经的建立起一套政权制度,有封有建,在那个遥远的古代,不是这一手,估计就没办法维持那样大的版图。说起来,所谓封建,这才是典型的封建制度,学者对于中国后来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颇有微词,觉得只能说是生产关系上的封建社会,在政治关系上,封建意义上那种“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根本就不存在了。同时,虽然周朝政治制度类似欧洲中世纪,文化上却由于缺少束缚而又有机结合而带来了百家争鸣的美好时代。

[其德] 周朝分西周,东周。西周的特点就是分封诸侯。各诸侯总揽封地大小事务,还需向周王进贡。类似松散联邦制。西周的控制地带主要在黄河流域,面积只占现在中国的国土面积的很小一部分。周朝的政治制度对以后两千年中国的发展影响甚微。真正奠定中国封建时代制度基础的是秦汉。毛泽东就说:百代多行秦政治。

烽火戏诸侯后,西北的少数民族攻入西周首都-镐京,西周灭亡。之后在洛阳建立的东周政权看似沿袭了西周的统治,实际上,已失去对诸侯国的实际控制,诸侯也几乎不再进贡皇室。东周是一名存实亡的政权,其寿终正寝要到秦始皇灭六国,才顺便灭了东周。在这一时代(东周/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各自为政,中央/周王-诸侯的统治链条早被切断。

在中国古代,有一奇特的规律,就是:凡中央威望泯灭,地方上各自为王的混乱时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就往往处在黄金期。一旦,中央的权威再一次确立,文化的发展就受到禁锢。本质的原因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无法在“数目字”上管理国家,必须诉诸百姓的自我道德约束,因此,文化的道德功效必须被极大强调。所谓以“德”治国,其实绝非什么新时期的创造,历来就是中国的文化传统。

[萨苏] 2。秦始皇大搞基本建设

秦朝的统一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皇焚书坑儒,破坏了文化建设,另外一方面,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搞基本建设的时代。秦代的五尺道,连接各个郡县,直到云南边陲,这相当于中国最早的公路网了,而且从维护到管理都有规章,可以对比古罗马的执政官大道和司法官大道。这个举动意义深远,因为中国的第二次基本建设,要到隋炀帝开大运河,第三次,是从清末到20世纪50年代的铁路公路大发展。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也同样是中国更迅速的组成一个有机的实体。

[其德] 秦始皇对文化的破坏作用不必多言,也许有必要指出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凡中央集权处于巅峰状态,对文化的毁灭性打击就几成必然。秦始皇,乾隆,毛泽东统治时期都是典型。从现实意义上来讲,中国的文化传统与政治,经济改革格格不入。中国的文化传统重点在复古。秦始皇焚了多少书?除了有实用价值的书,如种桑,养蚕,几乎把传统文化统统扫除。在当时,看来文化遭到灭顶之灾,等到风头一过,还是会有很多人把冒险藏的书重现光日。可见,政治上的手段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文化传统。至于坑儒,仅山东一地400多书生而已,从历史上来看算不了什么。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修建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极其深远。可以说,没有这些,中国就不成其为现在的中国。隋炀帝建京杭大运河的意义也是如此。不能否定,当初付出的代价有多大(兴亡,百姓皆苦),终究是一劳永逸地屏障,维系,繁荣了中华文明。好比历史上无数次泛滥成灾的黄河,对中国造成了数不清的深重苦难,我们还称其为“母亲河”。

[萨苏] 3。汉征匈奴保护种族

这次作战本身最重要的意义避免了农耕文明在中国领土的覆亡,保障了它的继续发展。通过这次战役,彻底稳定了中国北部边疆,达数百年之久,同时造成西域的归附。中国江南经济发达,但多次被北方政权灭亡,这显示了古代军政因素高于经济因素的特殊规律。一旦中国被匈奴灭亡,其意义则与这种农耕文明内部的翻覆不同。农耕文明当时还不强大到能像后来同化女真一样化掉游牧民族,那么,汉文明可能就此走到终点。历史上南越也曾显示强大的发展潜力,可以和北方分庭抗礼。但是在汉民族的长期打击下,它在军事上全面失败,从长江而珠江而奇穷河,其文明没有发芽就被灭亡了。人口和领地也萎缩,今天只能见于越南一隅。

[其德] 汉朝战胜匈奴的意义有没有萨苏说得那么大,不敢断言。汉时的农耕文明固然没有宋以后的那么强大(?),匈奴对中原的威胁又怎么能和已经建立起自己国家(匈奴是部落群,不是国家!)的东北少数民族政治实体相提并论?至于宋以后几次汉族中央政权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灭亡,不能定性为“农耕文明内部的翻覆”,因为契丹,女真,蒙古都是游牧民族,农耕只占一小部分(因为在他们的统治区域和汉人杂处)。至于,汉民族内部的南北斗争为什么总是北方获胜,是否就是因为“古代军政因素高于经济因素的特殊规律”?我想强调几点:1,南方的汉人,尤其世家,多是从北方迁移过来的,特别是东晋,南宋时期。2,南方的地理特点,主要是水网密布,陆上运输不便,所以经济优势(主要是:农业:水稻的一年两熟,灌溉系统的天然便利;气候:不像北方经常旱灾,自然灾害频繁)体现不出来。而京杭大运河的意义在把南方的水路交通连接起来,从此,南方的经济优势不断地发挥出来。所以,隋炀帝在历史上的功绩非同小可,切不可因为他后来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力而在评价上搞全盘否定。

[萨苏] 4。司马氏开发南中国

虽然诸葛亮和孙权为江南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假如没有司马氏的南渡,江南地区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还是要相当长的时间。司马政权南渡后,带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携带了大量的文明科技南下促使江南发展,第二是大族政治是江南经济发展较少束缚。后来南渡的政权无一不带有这个特点。古代只能是经济政治中心合一,假如只是一个江南行省,恐怕很难得到如此众多的人才和建设。后期中国封建社会形成政治中心在北,经济文化中心在南的格局,至今不变,和司马南渡关系如何不言自明。

[其德] 这段和我上面论述的主题差不多。主要观点是一致的,就是人口由北向南的大迁移使得国家经济重心不断南倾。江南的经济优势早就存在,但由于其政治地位的劣势,没有得到足够的利用。商周时期,“中国”的控制区域南只到浙江绍兴。

还有一点,晋朝上层的“开发江南”源自其政治上的失败,所谓“促进”并非主体的自发活动。再有,诸葛亮除了在南京发了通风水师般的议论,说什么此为“帝王之所”,诱使孙权迁都镇江到南京外,并没有对江南打下什么发展基础。另外,说“(中国)古代只能是经济政治中心合一”不符合历史!很肯定的是,封建时代,从北宋起,中国的经济重心就在南方,然而只有明初的30年,国家的政治中心也在南方。有了京杭大运河,南方的财富就能源源不断的运往京师,维持着中央的财政需求。

[萨苏] 5。五胡乱华改良人种文化

今天的中国人,50%以上小脚趾都多一片脚趾甲,那是您曾经带有五胡少数民族血统的一个见证。五胡乱华是个痛苦的时光,但是它带给中国一个新的发展机制,那就是各族融合,共同发展,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到晋朝,百家争鸣的光芒早已晦暗,两汉经学走向僵硬和失去活力。五胡乱华把游牧文化有机的和汉文化结合起来,给中国血统补充了勃勃生气,无论文化上还是人种上,在五胡乱华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开放而富有进取的时代。

[其德] 这段是我极力反对的。五胡乱华在当时就对汉文明起了极大的破坏,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我想举个例子。北宋灭亡后,来不及逃离开封的赵氏成员全体“北狩”,成百的龙子龙孙带着枷锁行走在北行的烈日下;大量公主,后妃沦为女真贵族的奴隶,受到非人的虐待(包括性虐待),不少人在途中就已死去。皇宫贵族尚且如此,何况处于水深火热的平民百姓?这是由女真贵族的本性决定的,他们本来就是奴隶主,受中原花花世界的吸引,本质就是一伙强盗。和最初的契丹不同,他们的野心还要大得多,就是要世世代代奴役中原大地。更可恶的是:他们深知自己(军事优势)的局限,把“以华制华”运用得如火纯青。由此,中国为一盛产汉奸之国度,皆拜这些游牧民族之赐!什么“各族融合,共同发展”,一个民族统治另一个民族久了,自然就“融合”了。日本在东北殖民统治1,2十年,也不会比这些游牧民族当年做的更差!唯一不及的是:日本是有自己文化的,恐怕要推销大和民族的文化,大家都得讲日语了,会不会汉人也得穿和服?和剃发留辫有何不同?!

而且,由于游牧民族自身的文化根基几乎为零,根本无力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上作任何改良,只能沿袭前朝。更糟的是:为了防止民族冲突,维持统治上的需要,在文化发展政策上多所限制。中国历史上几次著名的文字狱多发生在异族统治时期。

人种上的杂交,有没有在生理上改良中国人的基因?我不是学生物的,不清楚。不过,我相信至少在智力上不会。自古江南多才子。古代,江苏南京是六朝古都,人文荟萃,明清两朝就出了3个状元,但是苏州人看不上--清朝延国近300年,3年一比,出一个状元,整个名单上苏州府的状元占了近6成,浙江又占了剩下的一半!浙江绍兴古代盛产师爷,近代多出文豪。读圣贤书所为何事?江南人一向被认为豪侠之气不足,但是,绍兴自古是“报仇雪耻之乡”;当魏忠贤的东厂缇骑横行大江南北,唯有苏州人奋起抵抗,有了流芳千古的“五人墓碑记”。当满清铁骑入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发生在江南!不仅如此,据上月刚过世的北师大历史系教授顾诚专著《南明史》记载,常州府属的一个小小县城――江阴县,百姓自发高举义旗抗清,在两个多月里顶住了数万清军的围攻;城破以后,还拚死巷战,“竟无一人降者”。江阴战役虽然不像一些野史所记清朝“七王”、“翼王”、“十王”都阵亡于城下,但参加攻城的确有后来晋封为亲王的博洛(端重亲王)和尼堪(敬谨亲王)、恭顺王孔有德。清军屠城至二十三日午后才“出榜安民”,城内百姓仅剩“大小五十三人”而已③。当时人士写了一副对联赞扬江阴百姓的英勇牺牲精神:“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现代,看看两院院士,或者北京大学在5。4前后正处于黄金时期的任职教授的籍贯分布,就可以看到,南方人(主要是江浙沪)占了大部分。我们知道:经过五胡乱华后的民族“融合”,北方的汉族和胡人的杂交,使得从此北方几乎不再有纯种的汉人,只有江南还留此一方净土。

[萨苏] 6。唐太宗奠定远东霸权

唐太宗称天可汗是什么意义,当时恐怕还不能够完全明白,而到今天就越看越清晰。中国,在世界政治意义上的定位是什么呢?不客气的说,就是远东霸主,这个地位,在近现代史是开罗会议决定的,也是地缘政治的必然产物,而中国在历史上开始承担这一角色,则起源于唐太宗。他的“天可汗”称号充分展示了中国在外交和国际事务方面的野心和地位。也显示了地缘政治上中国摘取远东霸权已经没有对手。说起来,唐的远征高丽,是不是带有一种维护东亚和平与稳定的意义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其德] 这段恐怕是过誉了。李世民有没有称霸远东的野心呢?我看没有。而且公元8世纪-10世纪,正是阿拉伯民族的巅峰时期,唐朝军队与之有过交手,没有取得突破。唐王朝对外扩张的野心即使有,也很短暂。光是一个朝鲜,就让前后隋唐两朝够劳民伤财的。

[萨苏] 7。满清入关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开路

多尔衮亲王进入吴三桂的宁远城,他一定想不到这个行动对于中国的资本主义化和社会主义化有怎样的影响。并非清朝入关就灭亡了中国的封建政权,因为清朝本身是一个相当典型而且强盛的封建王朝。但是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满清入关与封建制度的灭亡就相互联系了。孙中山发动的革命,其口号在于“反满兴汉”,以借尸还魂的方法为资本主义社会打开了扉页,假如看到查希尔国王在阿富汗的复辟,再考虑我国对封建制度的情有独钟,假如中国的末代王朝不是一个异族政权,恐怕这个王朝可以反复的发生复辟而不会这样死的干净彻底。毕竟民族主义带有巨大的号召力,恢复了主人地位的汉民族不会有多少人怀念满人的统治,哪怕他们干的比汉族人自己好。在中国这个封建社会的大本营,封建王朝从此死去,而且一去不复返。不能不感谢末代王朝,是一个外民族的政权。这个题目十分古怪,但是从历史意义上说它确实带有真实的一面。

[其德] 最后这段涉及的历史太复杂,评论暂且付之阙如。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