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技朮圈”决定论:(一)无敌的“技朮圈” -- 陈经

共:💬51 🌺37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二)中国对“技朮圈”的错误认识

二.中国对“技朮圈”的错误认识

中国,加入技朮圈晚了。现在的理科教科书上,看不到多少中国人的名字。不是中国人笨,而是中国人由于古人的思维方式缺陷,自己没有形成技朮圈,也没有加入西方那个技朮圈。

中国古代是有技朮的,但是没有圈子,互相交流不多,交流的层次也不深。文人对技朮没兴趣,不主动推动技朮进步,有时甚至毁灭技朮。相当于现在一些经济学家自己不搞技朮,喜欢研究“制度”,强调“制度才是关键”。

中国的技朮,四大发明之类的,不少是靠文明历史悠久混出来的,时间长了就会有偶然搞出来的情况。虽然年头长也凑了不少技朮,但看不出必然性与可重复性,从来没有出过搞出一堆技朮的牛人群体。中国古代与其它文明偶然的交流也产生了不少成果,但几千年来,社会上始终没有看出技朮圈的重要意义。

教科书上出现的大部分是“科学”,但科学发展起来的根基,还是“技朮圈”。真正的科学,不是谁闭门造车狂想弄出来的,而是由技朮发展推动的。中国古代是有“科学体系”的,阴阳五行之类的,对世界进行独特的“科学解释”。由于技朮不成圈,科学也就没有发展。

为什么科学的基础是技朮?因为科学理论相对容易,灵机一动就想出一个,理论总是相对好搞些的。但要实践检验,难在技朮上。现在的科学理论,从本质上来说,和阴阳五行差不多,都是一种假设,认为事物如此这般运行。技朮上可以检验了,那么科学就得到发展,错误的消失,正确的上教科书,更重要的是在某些技朮上不停地重复其理论正确性。

中国接触西方社会以后,对此的理解是相反的,认为科学是基础,技朮是靠科学思想发展出来的。从思维方法上看,中国在接触到西方科学以后,对科学是足够重视的。人只要上学,就能学到科学常识。但是,对西方科学是怎么发展出来的,就不太了解了。教科书上,直接就把“正确”的科学理论端出来,人都信之不疑。科学,从教科书上看,好象就是一个个科学家不断添砖加瓦弄出来的房子,定理加定律,越搞越宏大。

但一个“正确”的科学理论背后,有大量的“技朮性”验证工作,这些技朮性工作,必须由“技朮圈”来完成。从西方科学发展史看,“错误”的科学理论,远多于“正确”的理论。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谁提出了科学理论,而是技朮上能够分辩谁是正确的。提出科学理论的伟人,名留青史,但伟人背后的技朮圈,才是科学技朮体系真正的“核心”。中国人跑到西方,可以做出不错的科学工作。回国以后脱离了那个技朮圈,可能工作成果就不那么醒目了。“技朮圈”够了,科学牛人就可以层出不穷。现在的科学理论,已经超过了技朮的需要,大把各种理论,却得不到验证与应用,因为技朮问题。所以,现在的“科学圈”其实也是搞技朮为主了,算是“技朮圈”的外围,来回切换的不少。真正搞纯科学理论的,进展不大,不是黄金朝代了。发达国家和中国,其实都是用那些科学理论,光论科学并没有多大差距。

中国不少人一路学教科书科学,往往有一种错误的科学冲动。以为科学是研究出来的,象解数学难题一样。所以,把相对论搞掉,把哥德巴赫搞出来,就是科学。以为个人的贡献是关键的,搞不出来,是聪明人还没出来。有理想的中学老师说,我们要培养爱因斯坦。其实不是这样的,科学是技朮圈“验证”出来的。技朮到了那个层次,爱因斯坦迟早都会出来,不是问题。现在已经很多年没有科学大师了,到是有不少科学丑闻。这说明,人们需要科学成果,但可供发现的成果,在目前的技朮条件下,其实不多。

温家宝说,要培养“大师”。我看没有什么好办法,老实把“技朮圈”搞好才是正经。中国的“技朮圈”好了,“大师”就容易出来。脱离技朮圈的大师,几乎是不可能产生的。

通宝推:游识猷,篷舟,积吉,加东,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