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技朮圈”决定论:(一)无敌的“技朮圈” -- 陈经

共:💬51 🌺37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五)“技朮圈”的升级

五.“技朮圈”的升级

上节评估了中国的山寨技朮圈的能力,有好有坏。从支撑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可以的,不应妄自菲薄,过分贬低。经济发展的根源在于技朮进步,这是中国经济多年可持续增长的最直接原因,任何其它解释都绕不过去。

另一方面,山寨技朮圈的“高度”与“可靠性”不行。如果这两个方面得不到提升,总有一天,中国经济的增长会达到技朮圈所能支撑的极限,就会出现增长停滞。

象中国这样的状态,山寨技朮圈会不会自行演化出“高度”与“可靠性”?“可靠性”似乎还有些门。因为是市场经济,不可靠的技朮只能短期挣点钱,时间一长就会被淘汰。时间越来越长,留下来的技朮的可靠性似乎应该会有所提升。这也不太肯定,有些产品,说不定低价可靠性不高的反而能生存,反正也没指望用很长时间。这应该是一个持续改进的概念,研发团队要稳定,不停地改掉缺陷,可靠性不断提升就是自然的。但中国的山寨研发团队,虽然有活力,但也不太稳定,人员流动大,挣快钱的多,持续改进的少。所以,也不能乐观。这需要形成研发的传统,真的有一些公司认为在研发上持续投入是生存之道,而不是机会主义地突击一下。目前来看,这类公司的数量在缓慢增加,还不是主流。

如果说提高“可靠性”还算是有点门,那么山寨技朮圈要发展出“高度”,可以断定是不可能的。“高度”指的是高精尖,别人做不出来的。山寨技朮圈到是能整出“新”东西,但是,一下就会被别人抄过去,仍然是增加“广度”,不是“高度”。能搞出“高度”的,一定就是有难度的“核心技朮”。既然是有难度的核心技朮,就不是山寨技朮圈随机漫步式地碰运气碰得出来的。开发核心技朮,首先就要有一个技朮平台,山寨技朮圈的应用型技朮平台,只会去做外层。底层的,由境外提供,没有必要去做。山寨技朮圈勉强去做,也不可能做得过的,因为需要的投入太多,短中期都无利可图。

因此,山寨技朮圈喜欢谈“创新”,“新兴行业”。这方面搞出东西来了,别人也没有的,自然就有“高度”了。传统动力车不行,就发展电动汽车,搞“破坏性创新”,别人的汽油动力就被毁灭了,非常的好。但我认为,这是一种机会主义的选择,企图靠“创新”绕过困难的任务。在某些行业,也许可以这样。但如果尊重技朮与产业发展规律,就不能这样幻想。创新、新兴行业,它的基础是一个有“高度”的技朮圈,以及以技朮圈为支持的“科学圈”。凭什么你一个没有“高度”的山寨技朮圈创得出来,人家可以利用的技朮资源更多,却反而创不出来?就算有,也肯定只是偶然现象,没有普遍性。所以,就算有时创出来了,比如深圳公司创新出一个“U盘”是不错,但人家并不当回事,这点东西不算什么。一个观察说,中国发展不出高技朮,到是不断把高技朮变成低技朮,就是这回事,没有搞出别人做不到的技朮。

“可靠性”与“高度”上不容乐观,这并不是毁灭性的缺点。不断把人家的高技朮变成低技朮,不停地捅窗户纸,这也是一种打法,山寨技朮圈还能继续发展壮大。真到山寨技朮圈都停滞了,还有一段时间。所以,人们明明观察到中国技朮水平不行,十分忧虑,中国却不断有各种技朮成果出来,对别人的技朮压力也不小。只是这个还不够,不足以给人足够信心,不足以支撑经济体系升级。

真正要在“高度”与“可靠性”上突破,实现技朮圈的升级,需要国家级的力量。需要对科学技朮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需要细致的工作。钱的问题到是好解决,关键是要找到办法,给出管用的路线图,组织人力干出来。现在感觉还是在瞎摸阶段,先把钱的投入增上去,一些表面指标搞上去,如SCI文章数,高水平文章数。可以断定,办法是有的,路线图是有的,中国人也是够聪明的。同时也可以断定,目前的办法并不算好,还是瞎摸。

我也不知道具体的办法是什么,只是感觉目前中国的科学圈技朮圈的指标体系,太过急功近利,没有章法,还是山寨心态,希望快出成果。对于整个科技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就困难重重。这就和中国足球一样,怎么组织出一支好球队,其实是一个大体系的问题。必须从小就抓起,长时间才能出成效,并不简单。中国足球就不如日本韩国,说明中国在这类需要长远考虑的计划上,能力有欠缺。中国有执行长远计划的能力,许多基础设施的长远规划做得不错,但这些计划制定起来相对容易,有中国这样的执行能力更容易。但是科学技朮需要什么执行能力,需要什么样的长远计划,这就说来话长了,可能又要扯到教育上去。

但是,也用不着悲观。不怕慢,就怕站。认识到这个问题,就会不停去想办法。中国足球认真抓,足协都扫掉,成绩就有起色,也未必没有办法。钱不缺,人不缺,技朮人员在成长,科学圈也在壮大,经济活动又有迫切需求,说不定啥时就想出办法来了。至少从认识上来说,现在都急得很,觉得要升级,要转型。一着急,有投入,东试试西试试,就会找到正确的道路。也不是完全没有成果,高铁、通信,这都是响当当有极大经济效益的,也能提升国家形象的技朮行业。

科学技朮的客观规律,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东西,并不比经济规律更困难,我认为更容易找。经济这个东西,有人的因素在里面,很复杂,一个经济危机,总是搞不太清楚。科学技朮相对来说就很标准,硬得很,说得清楚。中国开始对科学技朮进行大规模投入,其实也就十来年,以前一直是没钱,别的烦心事也太多。改革开放后,重点是搞经济,科学技朮差距太大,不是焦点。改革开放前,底子更差,科学技朮发展也受到政治因素干扰。客观地说,都有些成就,但都不是技朮圈的黄金时代。至于哪个时代更好,这就是看评判标准,各有优缺点。这研究的是技朮圈的升级问题。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等于没有技朮圈,从零开始。科学圈相对水平反而高些,高级人才有一些,但困难的是技朮圈。搞了30年,到改革开放的时候,有不少成就。从苏联引进100多项,这是技朮圈交流的重大成果。技朮圈的交流非常重要,这次大规模交流了一下,非常值。可以说这30年基本就是在消化推广这次交流的成果。要消化推广,就要实践。通过实践,建立起了一个“苏式技朮圈”,这本身是一个重大成果,从无到有。

拿到国际上看,这个“苏式技朮圈”的国际竞争力很成问题。苏联自己的技朮圈都混不下去了,生产不出有竞争力的商品,更不要说中国山寨的。比不过苏联,更比不过发达国家。所以,那时中国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不行,只能卖资源、卖劳力。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到现在也如此,技朮圈在解体退化,靠卖资源似乎经济有所恢复,但看不到俄罗斯技朮圈的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前10多年,基本放弃了技朮圈的主动转型,“苏式技朮圈”其实也在解体。科研人员流失,项目下马,失去了方向。不过好在自然转型成了“山寨技朮圈”,这是俄罗斯没有做到的。另外到90年代后期,因为经济实力强了,原来的“苏式技朮圈”有了投入,趁苏联解体也捞到一些技朮,再结合“山寨技朮圈”的成果,又有所恢复。

“山寨技朮圈”的蓬勃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开放。开放了,可以吸收国际上那个大技朮圈的成果。虽然说“核心技朮”人家不给,但“圈子”这个东西,有了经济利益,是自然发展的,总会有些技朮扩散开来。这是最大的一个因素,和50年代与苏联那次技朮圈交流的意义同样重大。本土技朮圈两次成长的根源的都是与其它技朮圈的交流。所以,一定要注意交流,闭门造车要不得。

不过两次成长的方式有根本的不同。“苏式技朮圈”,是通过行政推广的方式进行的,有强力的政治推动。在经济上,以农业剩余来支撑技朮圈的成长,比较苦。搞经济的人不太喜欢这种方式,纯粹搞技术的可能好感更多。“山寨技朮圈”,有强力的经济自然推动,却没有政治动力。所以,成长得比较散漫,稀里糊涂就出来了,事先没有人知道会出这样一个 “山寨技朮圈”,甚至意识不到其存在。

从经济成果上来说,“山寨技术圈”的层级要超过“苏式技朮圈”。“苏式技朮圈”卖不动产品,“山寨技朮圈”让中国靠卖工业产品获得了的巨额财富,从工业产出上一目了然,在国际经济环境里的地位是有差距的。所以,从“技朮圈决定论”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也是正确的。“山寨技朮圈”不仅存在,而且要强过“苏式技朮圈”。这并不说明“山寨技朮圈”就做得很好,实际因为没意识到技朮圈的发展规律,有很多失误,应该可以做得更好。正如“苏式技朮圈”也可以做得更好。这两者不是一个层级的东西,不应相提并论。说“山寨技朮圈”缺点很多,是对的。但鼓吹中国技朮水平“今不如昔”的,都是扯蛋。

总的来说,中国从无到有建立了一个“苏式技朮圈”,这是一次升级。然后改革开放中误打误撞,糊里糊涂出人意料地建立了一个“山寨技朮圈”,这也是一次升级。不用妄自菲薄,这都是重大成就。中国能混到现在这个国际地位,“苏式技朮圈”与“山寨技朮圈”是最根本的原因。接下来,政府与全社会都要下大力气,把“山寨技朮圈”再次升级,这是“技朮圈决定论”对中国现阶段提出的历史使命。

这次不能糊里糊涂了,核心技朮人家不会给的,自己要有规划,需要有意识地寻找科学技朮发展的规律。也不能象“苏式技朮圈”那样靠行政命令推,要结合经济建设,把市场的力量也用起来。目前来看,各种条件比以前要好多了,一定要搞出来!以后,就不是“苏式技朮圈”,也不是“山寨技朮圈”,而是堂堂正正的“中国技朮圈”!

(全文完)

通宝推:拖拉机,加东,georgenine,海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