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雅言,官话,和其他(五) -- 一一一一一一一

共:💬27 🌺14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雅言,官话,和其他(五)

雅言,官话,和其他(五)

这里写的东西,都不是正规的学术上的观点。盖因本人非出身于文史学科,所以很多的东西都经不起科班出身的大拿们的underpinning。

但是偶还是厚着脸皮继续写下去。原因么,首先是偶本爱花郎。看到前面有那许多的花,就强烈地忍不住想要继续了。然后么,偶在这个领域就是一块粹砖,如果能够引来美玉若干,那就能开阔我等的眼界与思路了。再然后么,还需要理由么?不需要了,偶脸皮厚。

正如偶在第一篇里边讲的,写这些东西,是为了75的纪念。

纪念,是为了求得自己心灵的安灵,也是为了自己对现实的评估,对未来的期望,而这一切,都是来自于自己对过去的体悟,以及,自身本能的驱动。

我是汉人吗?当然是。但是,我又是怎么样的一个汉人呢?换句话说,读到本文的每一个,汉人,或者说,汉族人,你又知道,你是怎们样的一个汉族人吗?

有很多的写下来的文献,也有很多的耳口相传的传说,也有很多的历经千年而出土的考古遗迹,告诉了我们很多,很多的说法,告诉偶,告诉你,偶们是怎么样的一个汉人。

这很多的说法,有很美的,有很婉转的,有很英雄的,也有很血统的。

从算法的角度来说,当前的每一个状态,都是前边一个状态迁移而来。对佛家而言,万事皆有因果。而我们当前的因,也正是下一个果的由来。

这其中的一个绵延千年的因果,或者说,一个几千年不断地状态迁移,就发生在我们的语言文字当中。尤其对我们汉族人,或者说,汉人,华人。我们之所以能够去了解过去,去评估现在,去展望未来。正是因为我们的汉语,汉字,汉文,忠实地记录下了这个变迁的过程。

如前所说,偶一直认为,在两三千年前,在一个交通不方便,地域很是广阔,而人口又为数不少的族群当中,长期地(几百年吧)保留着一种标准的说话的语音,是非常不可能的。所以,在偶想来,所谓的雅言,也就是华言,夏言,并不是标准的语音集合,而是相对的语音分类,就是说,押韵的标准。

考古出来的江南/江淮,黄河中上游, 以及大漠草原边缘的各个文化遗迹,正好与上古传说中的的夷越族群,氏羌族群,以及胡狄族群相对应。这个观点偶是在李葆嘉那里看到,也深以为然的。而游牧,游耕,游渔猎,是偶胡思乱想的。毕竟,族群的迁移,必然有他的原因。而中原的汇聚,汇聚到中原,不过是或先或后大家碰到了一起而已。而古时的传说,又提供了很多人文上的佐证。

当然,偶们也可以认为,偶们的先祖就是在中原土生土长的,偶们的族群就是一脉相承的,偶们就是华夏,其他的都是蛮夷,要么被偶们同化,要么被偶们消灭/赶走。

事实上,从许许多多的历史书中,我们读到的都是这样的说法。而自黄帝以下一直到大禹的三皇五帝世系,也这么告诉我们。但是,历史,真的就只是贤君良臣,和乱臣贼子的故事么。但是,问题在于逻辑。

偶只是觉得,似乎,汇聚中原,逐鹿中原,更加让人能够信服一点。

但是有两点是确认无疑的。一,现今所知的,真正意义上的我们文字,是殷商的甲骨文。现在都还能辨认,而且和现在的文字一一对应。从甲骨文到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宋体的传承与变化,是清清楚楚地。二,现今所知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中国,是从西周分封开始的。正是因为分封,才使得北到燕辽,西到河西,东到大海,南到荆越,有了一个文化的中心,那就是中原,也就是西周人继承下来的,后来又大规模营建的,再后来干脆搬过去的,中原,以现今洛阳-开封为中心的一片地域。

而这个文化中心事实上早就存在。也就是夏与商先后占据的这一片地域,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今中国人的祖先们的文化中心。很简单,你是商,偶还是周呢。不就是你比偶的拳头大么?不就是你的人比偶多么?凭什么你要求鬼问神,俺就不能事事问俺们自己的祖先啊?

所以,周人,(或许是)继承了殷商的文字,但是,首先没有全盘继承殷商的甲骨,然后,把自己的人(包括相信自己拳头大,而投靠过来的),派到了已知的各地去做诸侯,建国,封侯,也就是说,各地的中原文化传承,是从这里开始的。

这里边,又两个地域是很特殊的。一个是东南的吴,一个是南方的楚。

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华夏大地上的因战争而大规模南北迁徙的人们,应该就是上古时候被称作三苗,今天被称作苗瑶族群的祖先们。他们当初是属于东方夷越的一部分,由现今中国的东南向北方,一步步跨过清水(长江),抵达浊水(黄河),并且参与到了中原华夏的碰撞融合中。

夷,通黎,所以汉字中的老百姓被称作黎民,其实就是夷民,夷人。三苗,或称苗蛮,有文献说乃九黎之后,也就是夷人的一部分。从尧帝开始,苗蛮作乱,被击败。舜帝的时候又作乱,而后再被舜帝用韶乐镇服。然而舜帝南巡,留在苍梧,尸骨未归。娥皇女英千里寻夫,泪洒君山,成为潇湘女神。而洞庭君山留下斑斑泪竹,以为后世楚国浪漫神秘婉约文化的源泉。

三苗后来被大禹彻底击溃。于是他们不得不大部分南回迁徙,再次跨过清水,回到了南方,而把中原留在了身后。

写这段历史,或者说传说,是为了梳理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在大江以南,东起东海,西至湘西,在上古,都是夷越的天下。当苗蛮退出中原的漩涡的时候,他们已经有很大一部分以夷越地身份融入了中原的华夏当中。而留在江南江淮,或者被迫回到荆楚湖湘的,都是古夷越。只不过,西边后来主要被称作蛮,而东边后来主要被称作越。如此而已。

在大江东南,吴,是周王室的堂兄弟。吴的第一个(史料记载的)国君是太伯,第二个叫虞仲。他们是谁呢,是周武王的爷爷的父亲的两个兄长,因为让贤,或者因为不满弟弟继位而远走他乡,得到他乡土著(江南夷越人)的归附而建立了吴国。吴,是虞的简化字。吴的来源在于此。所以,吴,从一开始就和中原打断骨头连着筋,分不开的。到后来周武王分封,追封吴国。同时又在中原另外封了一个虞国,给太伯虞仲的后裔。而吴国在史记世家中位列第一。

我有一个好友,姓吴。妻子也姓吴。于是他们的儿子就叫泰伯。是为纪念。

相比东边的吴是高层空降而成,血统高贵的诸侯国,楚则是底层奋斗而后来的成功人士。虽然连屈原都说,俺们是古帝颛顼的后代,尽管楚人念念不忘先祖曾经当过周文王的老师(不知真假),虽然楚人参加了周武伐殷的战争,屁股坐到了正确的一边,但是,在周武分封的时候,却没有楚。

还是到了周武的后人,成王时期,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遇到了满天飞的留言的时候,不开心就跑到了南边的楚人当中去过了几天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日子。后来周公回到朝中,平息了的叛乱,建设了洛邑,分封了主导反叛的殷商后人为宋(侯)国,顺带把接待过他的楚,封了个公侯伯子男中的楚(子)国。

没办法,荆楚,本蛮夷,中原人很瞧不起的。而在整个的西周时期,周与楚都处于时而冷和平,时而热战争状态。但是好歹还是诸侯之一。直到周夷王时代,楚国君明着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封了他自己的三个儿子做王,虽然不久就自己取消了。但是,到了周室东迁后的春秋时期,楚,还是第一个称王的大诸侯。

而到了春秋,则是吴楚不分家了。原因为何?上层都是中原南下人的后裔,下层都是当地夷越苗蛮的黎民,怎么分得开?最多不过东边的话软一点,调子柔和一点,而西边的话硬一点,调子急促一点。但是相互间没有听得懂听不懂的问题。所以,才会有伍子胥夜出昭关,而后来又带着吴兵杀回出国报仇。

同样,楚才晋用,魏才楚用,等等的典故也说明,在楚和吴,和中原的语言是通的。

据考证上古声母有全浊音。而东晋的谢家在金陵所教授的洛下音据说就是浊浊的。今天,保留了全浊声母的汉语方言,只有两个。一个是吴语,一个是老湘语。其他的,学术上讲的,都没有了。

如果说,上古,以至太古时期各支迁徙的人群,在中原碰撞出美丽的,以中原的诗经,南方的楚辞以及汉魏时期的古诗歌赋为代表的上古汉语的话,那么五胡乱华,与晋室衣冠南渡,就带来了辉煌灿烂的中古汉语。辉煌与灿烂,正是体现在唐诗,与宋词上。

而这个辉煌灿烂的发端,正是汉语官话的起源 – 切韵,和守温三十六字钮。

通宝推:迷途笨狼,王树,njyd,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