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知识分子真是百无一用 -- 瓦斯

共:💬114 🌺27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群体上看,其实是识字分子。

古代和现代,知识分子的含义应该是不同的。假如以三国为例,这些人多半是识字分子,是读了圣贤书、厚黑书、阴阳术数或者麻衣神相之类书籍的。而在那个时代,假如玩的是技术类,比如水利设施或者盖个宝塔,多半要归类于匠人。例外的当然也有,诸葛亮就被说得无所不能,上借天风,下造连弩,几乎就是一个通天贯地的神仙。但是从长期的历史来看,中国传统上讲的知识分子和识字分子其实就差不多,这些人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他们的依附性几乎是必然的。这个不需要他们主观上有多少意愿,而是外部环境决定的。

匠人还可能通过技术特长赚个外快,识字阶层怎么弄呢,那只能等待“货与帝王家”,要么就开私塾教学生挣点钱,而且这钱肯定极少,否则不会有吴用这种把上梁山看得如同喝凉水一样无所谓的村塾教师。那么多识字分子,读的圣贤书都差不多,可是能去依附的帝王将相就那么一些,那只能挤,挤破头也得往上爬,这个不是他们的素质问题,是银子问题。在这种环境下,这个群体不脱离底层简直就是不可能啊。工匠们就不同了。由于那个时代生产力不高,必须和挑土打铁的民夫同吃同穿同劳动。因为那个时代,工匠基本靠师傅带徒弟,读书这个培训环节并不明显,甚至有些门类都不需要这个环节。所以这种知识分子和底层的隔膜感,往往落实到最后都是指向那些“读书人”,也就是读圣贤书的那一路人,人说“仗义每是屠狗辈,负心总是读书人”,一般也不会指向匠人们。

这样一来,知识分子没有用这句话,在古代也就有现实土壤了。多数那个时代的读书人,梦想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要么就“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怎么看都是不打算和农民混了。时间一长,隔膜感有增无减,唯有大的社会变革甚至是流血革命大洗牌以后,才可能有本质变化。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