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黄万里先生与三峡 -- meokey

共:💬556 🌺1191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卖糕的!什么叫质疑和挑战啊?

你这完全是在搅浑水了。

从我个人来说,我可以认可这个理论,因为这个理论和黄老的一样,也是可以自圆其说的。但是问题是,这个理论同样是有假设前提的,这个前提是卵石是在宜昌1000km以外生成的,而且绝大部分是沉积岩

这两条哪里是假设?第一条建立在公认的卵石成因基础之上,第二条建立在实地地质调查的基础之上。水文局采用的卵石成因说是世界公认的,不是自造的。而长江上游河床岩石成分,绝大部分是沉积岩,对此黄万里也不敢否认。

未经证实的猜想才叫假设!你简直是是非不分、黑白颠倒了。

而这个前提受到了黄老的挑战:

1. 卵石的生成不一定必须在宜昌1000km以外。“它们可从流域各处喷出,经地质历史上地形的升降与来回滚动,趋向于较均匀地分布在流域里”。

2. 卵石主要是两亿年前的火成岩或变质岩风化成的,而沉积岩则变成了悬沙不参与造床

黄万里这叫质疑吗?

他要质疑水文局的结论,只能用大家公认的常识,通过推理指出水文局结论的错误。就好比你要证明一个几何题,只能用公理和定理加逻辑去证明,不能拿未经证明的假设当定理用。黄万里的“卵石=喷出+滚动”得到地学界的承认了吗?能当定理用吗?这是科学的起码常识!人家说因为1+1=2,所以3+3=6。他说:不对!1+1=3,所以3+3=9!这不是挑战,这是捣乱!他要真想质疑,首先要下功夫证明1+1=2是错的,而1+1=3是对的,这才叫质疑。但他哪里下功夫证明他的卵石成因说了?直接就拿过来用!你见过几个科学家这么干的?

因为你说的没有能解释黄老对此提出的质疑

他那两条“质疑”早已被我批得体无完肤了。你也承认“不理解他为什么强调卵石为喷出岩”,和“大概是论证过程中忽略了沉积岩变成悬沙前要经过卵石这个阶段”。刚说过的话就忘了?!

写到这不由得想起《智取威虎山》里的一句台词:“这小子刚才还说过,转眼不认账,真不是玩艺儿了!”

除了从理论上质疑外,黄老还提出观察的反例:

1. 但是经实际观察沿江的卵石粒径,(作者曾从平武到合川沿涪江步行有些河段来回达四次)竟是上游的小,反而下游的大

2. 这点很容易实地辩明是非:在合川嘉陵江、涪江和渠江交汇处低水时的河滩上可以看到铺着几十厘米的大卵石

3. 但是水文局自己测验的、建有两个水库的宜昌黄柏河只有1,911km2 集水面积,却输出卵石也达每年10.5 万t 之多,竟达重庆以上集水面积近百万方公里的一半之钜

他提出的这些“观察反例”都是可以解释的,不足以推翻水文局的推理过程。我早已解释过了,是你只当耳旁风。

你在帖子里提到的“因为宜昌以上1000km之外才是河流下切河段,才有产生卵石的可能”,以及长江沿岸的岩石包括三种所以风化后的卵石也应该包括沉积岩。从理论上我不能反驳你,所以我说我可以认可这个理论。但似乎你的理论不能解释黄老提出的现象。因为既然大多数卵石是沉积岩并且来源于远处,沿着长江向下走,经过长距离输移,大部分卵石应该越来越小,而不是变大,尤其是到了三峡附近的时候,绝大部分卵石这个时候不是悬沙也应该是粗砂了(重庆只剩下20几万吨了),在合川和黄柏河不应该出现大量大的卵石。

再重复一遍:

卵石形成的时候就是有大有小的。你在上游看到的小卵石,因为它们是在小岩石碎片基础上磨圆的。你在下游看到的大卵石,因为磨圆前的岩石碎片本身就大。

下游的大卵石并不能否认它们在下移过程中的磨损,因为它们在上游时可能更大。

事实上,水文局在这里也犯了一个错误。上游100mm的石英岩卵石和三峡9mm的石英岩卵石,并不足以说明石英岩卵石的磨损速度,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个9mm的卵石在上游时到底有多大,也许50mm,也许200mm。双方居然都在这上面做文章,简直不可思议!

我可从来没说过三峡卵石全部来自1000km之外,我说的是“大多数”,因为那是长江主流,而1000km以内的长江主流是在四川盆地,河道以堆积为主,不可能大量产生卵石。这里看到的卵石,一部分是上游输移下来还未磨碎的卵石,一部分是附近支流产生的卵石。合川、黄柏河的卵石,自然是这两条支流产生的卵石。只要支流里水流够急,坡度够陡,岩层够碎,当然就要产生卵石,有什么可奇怪的?

车轱辘话不想来回说,我希望这是最后一次。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