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老子》论道:道可道 -- 老平

共:💬23 🌺8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老子》论道:道可道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由此发展而成的“道论”则是道家的根本理论。历史上注释《老子》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早在元代,道教学者杜道坚在《道德玄经原旨》一书上说“著者三千余家”,到现在就更多了。其中注解分歧最大的就属第一章,仅 “道可道,非常道”一句就有近十种不同的解释。下面我根据《老子》的通行本,谈谈自己的一家之见。

“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的“道”。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老子对“道”这个词赋予了新的含义。也就是说“道”这个词不是老子首创的,在老子写书以前它就存在,如《易履》:“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这个“道”是路径,不是老子指的“道”。另一层意思是这个“道”超出了一般人的经验。它永恒不变,难以捉摸,难以言说。

需要明确一点的是,“道”在老子这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他体察到了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很微妙,用语言难以说清楚,但他还是说了。事实上在后面的章节里,老子反复谈了“道”的体、性、用、德。从这个角度来看,“道”又是可以言说的,只是不能拘泥于文字。

“名可名,非常名”: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永恒的“名”。“名”指名称、概念,“名”是有了天地、万物、人以后,由人来制定的,“名”与物相对应。既然叫得出来的“名”不是永恒的,那么它对应的物也就不是永恒的。换言之,叫不出“名”的物才是永恒的,永恒的物是“无名”的。

什么物是永恒的?答案就是“道”。老子在二十五章里明确指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又说“道常无名”(三十二章)。因此,“道”是永恒的,也是“无名”的。

“道”虽然“无名”,但“道”有生的功能。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而且说“道者万物之奥” (六十二章),其中“奥”在帛书本作“注”,前者是主导之意,后者有注入之意。由此可知,“道”可以演化成万物,而且寓于其中,成为支配万物自然变化的根据。“道”一旦寓于万物之中,“道”就是“有名”的,因为万物有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是天地的起始,“有名”是万物的根据。从上述的分析知道,“无名”、 “有名”指的都是“道”。“无名”是对“道”的体性来说的,“有名”是对“道”的功用来说的。帛书本“天地之始”作“万物之始”,解释起来性质不变,都是说“道”的一体两面。

“无名”、 “有名”都是指“道”,老子认为“道”是可以认识和实践的,尽管很困难,但毕竟还是可以的,否则他本人是如何知“道”的?又为何写下这道德五千言?正因为“道”是可知的,所以老子才在书中反复谈论“道”的体用和修道、用世的基本原则。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因此,以“无欲”来体察“道”的微妙,以“有欲”来体察“道”的端倪。其中“徼”又作“皦”,“徼”有边界之意,“皦”是光明之意。“道”的体性虚无,所以微妙;然而“道”的功用能生,生就有了光明或边界,因而是有端倪可知的。

所以老子认为,不管是“道”的“妙”还是“道”的“徼”,都是可以“观”的,这个“观”不是用眼睛来看,而是用心来体察。体察“道”的体性需要“无欲”,需要心地清静,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体察“道”的功用需要“有欲”,需要心有所求,故“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两样东西来源相同而名称各异,都极深远而又变化莫测。变化之变化,相生又相生,便为众妙之门。很显然,“此两者”指得就是“无名”和“有名”,它们是“道”的体性和功用,是“道”的一体两面。正是有了“道”的这种既“无名”又“有名”的存在,才有了激荡流转,才出现有无相生,无穷无尽。所以天地万物皆由此出,人间万法皆由此衍,所以叫做“众妙之门”。

综上所述,《老子》第一章是讲“道”的总纲,指出“道”是一种特殊之物,它难以言说又确实存在,它既“无名”又“有名”,可以用“无欲”和“有欲”来体察,而“道”的这种特殊存在是生化天地、万物之本,是宇宙“众妙之门”。(老平 2010-8-29)

附:《老子》通行本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关键词(Tags): #老子#道德经#道家#道教通宝推:履虎尾,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