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萧条到繁荣,再到萧条 -- 西瓜子

共:💬2898 🌺24009 🌵2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打了很多次

我给的例子,只是其中荷兰多次惨败中的一次而已。

英国人的海军实力在克伦威尔之前是远逊于荷兰的,加上法国海军也比不上。

后来,克伦威尔大力发展海军,终于在实力上追上荷兰。另外荷兰有个巨大的战略缺陷,就是其商路必须通过英法之间的英吉利海峡,这样的话,大量荷兰商船被英法劫掠,对荷兰打击非常大。

另外一方面,荷兰金融业发达,它将大量的资金在欧洲广泛放贷,而非大力发展本国工业,其工业实力被英国超越是必然的。

有位历史学家说,荷兰无论跟哪国开战,都会发现,它在跟自己的资本作战。

荷兰的困局就在于此,有强大的金融力量,但是没有强大的武力保护金融业。

转些查到的资料:

霍金斯的表兄弟弗朗西斯·德雷克在对西班牙人的劫掠中获得了等于其远航投资额的4700%的利润率。伊丽莎白女王为他提供了航船,也获分利(斯塔夫里阿诺斯,P280)。在伊丽莎白时代,从海外掠夺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运入英国。据估计,仅在海上抢劫西班牙的货物所得,就占英国整个输入货物的15%(此句转引自L·C·B·西曼:《新编英国史410~1975年》,1982年英文版,P252)。

荷兰商船也成为英国的劫掠对象,因荷兰的商船只注重载重量而不重防卫,速度又慢,回航时还得通过英法之间的英吉利海峡,成为英法极好的劫掠对象。特别是在1652年与英国战争后的两年里,英国就从荷兰人那里夺得大约1700艘商船作为战利品(斯塔夫里阿诺斯,P170~171)。

其实归根结底,荷兰并未将其巨额收益和本国经济模式之间形成正循环。

其从海外获得的巨额收益,并未被荷兰人用于本国产业升级和领导世界工业化的潮流,而是被荷兰人拿来到处投资,在欧洲扶起了很多竞争者。

比如,“在鼎盛时期,精明的荷兰人曾一度成为整个英国的债权人,掌握了英格兰银行和英属东印度公司股票的1/3,英国国债的40%”。

此外,《大国崛起.荷兰篇》的解说词中,这样称赞荷兰人精明的投资头脑:“仅英国国债一项,荷兰每年就可获得超过2500万荷兰盾的收入,价值相当于200吨白银。”

然而,《大国崛起》那脑残的编辑不会稍微往下想想:英国人拿了这钱会做什么?很简单,英国国债则是用来配合英国的大规模战略行动的——这些行动,包括抢夺荷兰殖民地、与法国争霸等等等等。

以下引文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英国在1763年前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后叙)。为此,英国政府在国内不断发行公债,使国债急剧增加。1702年达1277万英镑,1714年达2341万英镑,1748年达7581万英镑,到1763年则高达12679万英镑(金波编著:《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近现代经济发展史》P28,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战争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只是人力、物力等的消耗。如果战债由税收清偿,不外乎两个来源:一个是投资者,另一个是非投资者。若收投资者的税清偿国债,则使他们的利润下降,甚至导致经济危机(国债为投资者创造利润的前提是只能增不能减,参见第二章);若收非投资者的税清偿,将使他们的生活更困苦,甚至爆发起义,然后是战争——增税——更大的战争……的恶性循环。

总之,国债在国内清偿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而英国没有发生这个可怕的后果,关键在于英国1763年前的战争都是胜仗,且都是一本万利的胜仗——获得了大批殖民地,而英国也充分利用这些殖民地,把战争的费用(包括国债)压到殖民地身上,即通过直接掠夺和增加殖民地的税收来清偿(这是把国债称为国外利润的原因)。这些税收加上原有的剥削,使殖民地人民的生活更困苦,这也是美国1776年发动独立战争的根源。

(以上引自唐有东著:《利润与私有制经济问题》P20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外链出处

换句话来说,荷兰人自己的资本支持了敌人,然后敌人拿了荷兰人的钱,回过头来干掉了荷兰人自己。

正如《大国崛起》解说词中介绍的:“阿姆斯特丹市通过立法规定: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限制银行的交易自由。由此,一个看上去不可思议的现象出现了:当荷兰和西班牙的军队正在海洋上厮杀时,西班牙贵族手中的白银仍可以自由地从阿姆斯特丹银行的金库中流进流出。荷兰的银行,可以合法地贷款给自己国家的敌人。 ”

一个如此脑残的精神,加上一个如此脑残的称赞,真是闻所未闻。

或者我们可以说,荷兰的衰落,也是符合资本的意志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