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忍辱负重,老成谋国---替我国现行外交政策正名 -- 黑岛人

共:💬10 🌺2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忍辱负重,老成谋国---替我国现行外交政策正名

不好意思,又是老贴,比上次还老.

这篇贴子是作于四五年前了(当时不但朱还是总理,应该仍是20世纪呢,可惜最早发这个贴子的论坛后来停了一阵,我又没有保存当初的网页,现在自己也不记得具体时间了),不过,从那时到现在,中国面临的总的国际格局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虽然有911的突变插曲,但现在可以看到,随着911后初期的震慑过后,国际棋局的发展正在重新恢复到原来的基本轨道上去.所以,此文虽然土,但还没有土得掉渣吧.顺但说一句,这个题目现在看起来有点肉麻,主要是当时为对应一些强烈的批评兼吸引眼球的缘故,现在也懒得改了.

其实发这贴主要是两个原因,首先是恭谢铁大王垂问,替俺正名(不久,俺就可以砍掉后面那个"3"字了),本当更努力为河里添砖加瓦,可最近江郎才尽,只能厚颜的以旧充新;其次俺也得招认,确实也有敝帚自珍的心思.此文是俺第一篇还觉得还能自己不脸红的东西,自然有一份特别的爱惜,所以,虽然臭了点,还是拿到河里来了,大家还是多包涵了.反正诸位觉得不爽就砸,俺定制三套盔甲,外加两顶不锈钢高压锅,经得起的

忍辱负重,老成谋国---替我国现行外交政策正名

  

  大家都知道,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总是隔叁差五的对中国挑衅。比如扣押渔民,入侵岛屿等等。中国的反应总是让外交部的发言人发表一通诸如,希望双方以两国从大局出发,保持克制,维护友好关系的讲话。最多也就是发出一份抗议书而已。这让很多热切希望国家迅速强大,确立在国际上强大地位的青年很不满意,有人甚至认为现在的外交部就象清朝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软弱无力,总是以牺牲中国利益,作出退让来解决事情,实在有失尊严。觉得中国现在还不如毛泽东时代那样敢想敢干。主张再打一仗,比如在南海教训菲律宾,或是于西藏痛击印度,立威于周边诸国。窃以为,那实在图一时意气,不是强国之策。

  

  新中国创立之初,完成开国大业的将士们安定国内后,依然继续南征北战。在朝鲜,志愿军史诗般的英勇奋战,一举打掉了中国“东亚病夫”的帽子,让世界看到醒来的中国是任何人不可轻侮的。在对印反击战,我们狠狠教训了自以为是的印度人,赢来了四十年的边境和平;在珍宝岛,寸土不让的决心证明了即使以核大棒和百万大军相威胁,中国也不会被吓倒;在中越战争,解放军再次让世界看到,即使已经叁十年没打大仗,我们仍然可以打败一支已经打了叁十年仗的精锐军队。没有他们的牺牲和奉献,就不会有中国今天的地位,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还会被看成是没有留着辫子的黄种儒夫。他们的丰功伟绩应该被永远颂扬。

  

  可我们想一想,开国元勋们作出这一次次出兵的决策是为了证明中国人能征善战?不是,他们是为了维护中国当时最重要的国家利益。

  

  为了保护东北的工业基地,我们不能让美国海军陆战队驻扎在鸭绿江口;为了西南的安定,我们得让印度老老实实的待在边境那头;我们在69年和79年也要告诉苏联和越南,它们不能在东亚为所欲为。就是现在被批评为养了一只中山狼的援越抗美也不是没有收获,经过越战,美国的势力基本被从中国软腹部的中南半岛给赶了出去。新月形包围圈开始解体。

  

  可现在,我们和外国开战能得到什么? 就拿现在最猖狂的菲律宾来说,它的那点海空军给中国塞牙缝都不够。可为了更大的国家利益,我们还只能暂时忍下这口气。这所谓的更大的国家利益就是防止东南亚重新与美国结成全面军事同盟。为了说明这一战略的重要性,我想介绍一下新中国建国以来为改善战略环境而走过一部分艰辛路程。

  

  上面我已经说到过新月形包围圈,它是指美在五六十年代,通过多个双边和多边合作条约在东亚建立起来的,一个以遏制中国为主要目的的军事政治同盟体系。它北起日韩,以台湾和菲律宾为中间纽带,在南部则以新马泰菲为主要支撑点。

  

  前几月,朱总理在参加东南亚联盟会议,这个组织当年也是新月形体系中的一环,它当年建立的目的,就是集中东南亚各国的力量共同对付中国。利用这个体系,美国确保了其在东亚的主导地位,日韩新等在美国羽翼下开始拼命发展经济,印尼,马来西亚之流敢大肆迫害华人,也是倚此为保护伞。它们各取所需,很是得意。如同李光耀曾说的,当时他们所作所为,就好象区域中最大的国家──中国,根本不存在一样。 可想而知,中国对于这个新月形包围圈是如何切齿痛恨。

  

  中国支持北越和东南亚共产党的武装斗争除了意识形态因素,同时也就是要从根本上摧毁这一同盟体系,确保中国的国家安全。越战由于中国的大力支援和南越不可救药的无能与腐败,最终以北越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虽然统一后的越南背信弃义,投入苏联怀抱与我为敌,但这已经给了新月包围网一个重大打击――它证明了美国的保护不是永远可靠的。泰国在越战余威下赶走了所有美军基地,新月形包围圈首先在中南半岛被撕开了口子。美国也开始转变对华战略,并最终于78年底彻底放弃了封锁中国的政策,从台湾撤军。此前中日在1972年签署和约,新月形包围圈开始崩溃。越南的背叛虽然让中国二百亿美元的援助化为乌有,但它也让中国从此摆脱了以意识形态为标准,划分敌友的作法。79年中国发动对越反击战,转而和美国在事实上结盟。新月型包围圈的理论基础不复存在。东南亚各国开始重新和中国交往,至90年中国和印尼建交,中国消除了和东南亚国家的直接对抗(89年中越边境全面停火),加上中国92年和韩国建交,整个新月形包围圈终于被基本消灭。

  

  可能有人要问,中国费尽心机甚至不惜大幅让步,与周边国家和好有实际意义吗?有!对抗的结束,让中国可以把有限的力量集中到更重要的方面去。在八十年代是叁北地区,在九十年代后是台海周边。东南亚对中国戒心的减少,使得其对外部势力,特别是对美国的安全需求降低。这让它们更可能以自己单独的国家或是国内利益为行动指南。相对于其它区域外大国,这更有利于中国。如,菲律宾出于民族情绪考虑,在92年收回苏比克和克拉克,拔掉了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的军事基地,也使得美军在整个东南亚几无立足之地,这是整个中国海空军都作不到但却梦寐以求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中国终于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安全的周边环境,使得我们可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二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大大充实了我们的国力,而且基本可以肯定,只要不受到外界大的干扰还将比任何人快的发展。

  

  中国太需要发展的时机了!

  

  中国人聪明,勤劳,肯吃苦,爱储蓄,只要有机会就能发达。可自从一八四零年以来,中国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有几次发展势头刚开始好了,但不是遭外敌入侵,就是被内乱所坏。现在中国这种落后的状况从历史,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上来看,都是不正常的。某种程度上说,“四小龙”,东南亚甚至日本其实都是趁着中国的混乱和封闭才得到发展机会的。现代历史上,各国的较量都是综合力量的比拼,就是最赤裸裸的战争也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中国综合力量不足,就无力争夺东亚主导大国的地位。而且不同于近代以前,我们现在的竞争对手──美国是世界超级大国,潜在的竞争者日本也是一个具有极强潜力的国家,再加上俄罗斯和印度附于背后。它们中没有一个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统一富裕的中国出现在世界。除了德国,从来没有一个大国处于如此危险的地缘环境。这就决定了中国复兴之路不但要克服国内的种种困难,还要小心外国的兴风作浪。

  

  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已经让周边感到了震动,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对华戒心重又大大增加。而我们正在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阶段。今后十到二十年里,如果发展顺利,中国将实现真正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如能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就有成为真正世界大国的本钱了。有些人当然不愿看到这一结果,著名的美国“蓝军”就是其中急先锋,他们提出了各种对付中国的方案,其中最重要的布局就是重新构铸对华包围圈,孤立中国,恶化中国的安全环境,吓走对华投资,迫使中国将重心从经济发展中转出,打一场他们拿手的冷战。 攻心为上,蓝军首先抛出的就是中国威胁论。我们对此的公开宣传一直称其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用心险恶,应者寥寥。用心险恶是肯定的,应者寥寥却未必,东南亚国家就不认为中国威胁论是想象出来的,这些国家对中国的戒备之心极重,他们可以忘记或美化西方的殖民史,但对中国从前在东亚的虚宗主地位却至今耿耿于怀,加上对其国内华人精于理财的嫉妒,多次对华人进行迫害,心里虚。中国近年来发展迅速,更令他们害怕自己成为中国的附庸,所以对中国的任何举动都十分敏感。东南亚联盟内部有重重矛盾,但对中国的不信任却是高度一致的。中国现在如果对其采取强硬政策,很容易把他们赶到美日的怀抱中。

  

  回到文章开头,如果我们把菲律宾的那点小舰队送进龙宫,痛快是痛快,可是很有可能同时把美国第七舰队打回苏比克湾。反华势力一直就在等一个机会,给中国戴上一顶扩张称霸的帽子,把东南亚甚至印度组织起来,重铸新月形包围圈,他们可不会管是谁真正挑起了冲突。那样,中国几十年的地缘战略成果就都付诸东流了。所以在目前,我们必须尽量避免和周边国家发生冲突,以一种低姿态来解决和邻国的纠纷,不给中国威胁论者以口实。

  

  中国当然不是要永远这样忍让下去,除了抓紧时间发展自己,也在积极布局,建立对我有利的周边格局,分化反华势力。比如对于缅甸这个中国通往印度洋的捷径,中国就十分重视,大力培养关系,两国现在的关系绝对称得上合作密切,友好。最近减免柬浦寨的债务和援建老挝公路,巩固双边关系,向东南亚示好的意思是谁看得出来,也可以让人大鸣大放的。但是否也有拉拢印支半岛的这二个小国以牵制越南,打开通往南海的第二通道的意味?

  

  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东南亚反而将会逐渐适应中国的 强势地位,并为了自已的利益争相和中国友好。这并不是天方夜谭,这些国家历来有傍强权的习惯,马来西亚原本是东盟中反华的主要代表,随着中马贸易的急剧扩大,马现在已经成了东盟中和中国最接近的国家之一。

  

  当中国强大的一定程度时,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式收回南海诸岛也是完全可能的。 退一步说,就是要动武,也要等我们完成国家统一,收复台湾以后。饭要一口一口吃,国家的战略目标更不能一下子定的太高太远,先后次序更是大有讲究。我们现在进兵南海,即使全胜也得不偿失,菲马越等国肯定会在台湾问题上进行报复。我们一直说台湾的致命伤在于没有纵深,容易封锁,难以持久作战,而后台老板美国远隔重洋,援助困难。但如果得到诸如菲律宾,马来西亚的合作,台湾就从南方和整个东南亚连成一体,美台有了可靠的后方基地,不但可以打破封锁,反而对华南各港口构成包围态势。进攻的难度会以几何倍数增加。以上我还没有把日本的反应考虑进去,展开又要写一大篇,没时间了。简单的说,由于日本国内政治势力的平衡关系和中国战略武器与贸易对日的牵制作用,我以为,日本单独一个不会参加美国对台海战争的武装干涉,也不会让美军使用驻日基地直接参战,而只限于情报和后勤支援。但如果美国能组成一个反华同盟,特别是有亚洲国家的叁与,日本就会积极投身进去。而我一直认为,将日本排除出可能的台海战争,是胜负的最重要的关键之一(关于这个问题,我希望大家能在排除对日的厌恶情绪后,冷静客观的评估)。 其它和印度乃至俄国的领土纠纷又等而下之,我们在这些问题上所争的,与其说是土地,不如说是维护领土完整,重建大中华的信念和决心。 中国现在外交政策和手腕还远远称不上炉火纯青,在一些具体政策和操作上,可讨论和改进的地方很多。比如我们的对外宣传应该更灵活生动,交往不应该局限在政府和传统友好人士,等等。但它的大方向是对的。我们不能跟着反华者的脚步起舞。不能凭着意气和其硬斗。目前阶段和美国搞军备竞赛;与东南亚争南沙;向印度俄罗斯收复被占领土。那正是我们的敌人求之不得的,而且我敢说,以现在中国的国力,以上几个目标,我们一个也达不到!徒然多树敌人。在忍耐这点上,美英的发家史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它们都是坐观列强互相撕杀,一直等到各方都精疲力尽后,再以很小的代价收拾残局,轻松的成为世界霸主。中国现在没有那么良好的机会,所以要等待。苏联轰然倒地时,有人说历史在此终结。现在回头看,岂不是笑话。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帝国会永远屹立不倒,但开始的直接挑战者很少能取而代之。不要因受到一时的屈辱,就要拼个鱼死网破。我们不要作英勇的失败者,而是要笑到最后。 以楚庄王的典故结尾吧!“南方有大鸟,叁年不鸣,叁年不飞。虽无飞,一飞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又:以下是我后来以后与人讨论的几个回贴,正好谈到了经常有所争论的几个问题,略作些修正,拿出来抛砖引玉。

  

  我不想掩盖自己的态度,在我看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结束自1840年以来屈辱、分裂和民族灭亡危机的幸事、盛事。对于开国初的中国共产党人,只要公正的去看,就应该承认他们那时生气勃勃,对祖国无限忠诚。他们结束了中国百年纷乱的割据(除了台湾),从一无所有中重建了经济,开始了初步工业化,推进教育和卫生,消灭社会丑恶现象等等都是值得大书特书。他们后来犯了错,而且很严重,但这并不能就一并抹杀他们曾经光荣的历史,所以我对他(她)们(开国前后的共产党人)是敬仰的,所以当我写到他们的功绩时,有着崇拜和激情,但不是说由于崇拜和激情我就会不去尊重历史,只要我知道的事实,我在写东西时就不会去故意隐瞒。我以为这也是先英们和活着的没有庸碌前的人们的愿望。

  

  有种论调认为建国初的与外国的斗争,特别朝鲜战争是为了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我以为大大不然,解放之初,能在短短几年里稳定物价,靠的是生产的恢复而不是民众的激情,你能不能举出一个靠与外敌对峙恢复经济的例子出来。美国当时作为超级强国,在中国普通人中有着极大的影响,所谓慕美惧美决不只在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阶层中,如果有余地而自行选择这样一个敌人,也太看不起毛周等人政治才能了。中国当时选择了向苏联一边倒,是美国当时极端的意识形态造成新中国别无选择,但不是说中共当时就决定要与美国直接冲突。恰恰相反,他们正是想借苏联阵营的力量防止美国直接干涉中国内战,颠覆新生政权。解放军在全国胜利后,马上进行了大规模裁员,这些史料一查就知,这是想与美国对着干的准备?

  

  建国后的几次对外战争,除了越战后期确实是被国际共产主义热情冲晕了头,不顾中国自身利益和承受能力给了北越没有必要的无条件支持。其它几次都是被逼无奈,就拿造成“中国威胁”成定论的朝鲜战争,现在解密的美国文件是说美当时没有进攻中国的计划。且不说,中共怎么会知道美国没有这么一个计划。以当时美军远东统帅麦克阿瑟的言论行为判断(麦克阿瑟在回忆录中写到,他曾跪着祈祷上帝,“让中共进攻台湾吧!”好让他为美国和自由世界夺回中国)。他在朝鲜获全胜后就会止步的可能性有多大?而在这位当时不可一世的将军面前,美参联会和政府能约束住或是愿意约束他吗?对印反击战战略目的不是收复藏南领土(因为地理阻隔决定了无法长期固守),而是阻止印度对西藏的进一步蚕食,这一目标完成的非常好,印度即使后来在中印边境上兵力火力已占了绝对优势,也没有敢再次进行军事冒险。

  

  有一点我是同意的,中国在六十年代以后一度热衷于输出革命,确实弄了一堆“好斗”“威胁”之类的帽子,而且也没有什么实际成果。不过这正证明了在羽翼未丰之前挑战整个国际体系的不智,证明了目前阶段的韬光养晦是有必要的。“为了保证现有的山头的安全,就必须攻占下一个山头,永无休止。”这是越战被传为笑柄的策略,对美国是如此,对中国就不是了吗?我们现在的忍耐正是为了实现长远的目标。

  

  “在我们出让了争议领土后,照样会出现新的边界争端,依旧是山水相连,而不是海阔天空!”举个中国和邻国签订边界条约后,邻国又对中国提出新的领土要求的例子出来。要想不和外国山水相连,我看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所有邻国都吞并进来,或者有人能让大地分开?我们“让出”的有争议的领土,都对于整个中国的国家安全无关紧要,而对于那些战略地位重要或资源丰富的地区,则是采取的是“暂时搁置争议”的策略,等中国足够强大,自然水到渠成的收回,不够强,再信誓旦旦也没用。有人担心所谓五十年实际管辖的国际惯例。第一,国际惯例不是国际法,没有强制约束力。第二,国际法的实际制定和执行者是大国,对于在国际上占优势的大国来说,不符合自身利益的国际法可以修改。第三,此国际惯例的存在与否也有极大疑问,它与现行国际法中最重要的国家主权原则严重冲突,我不以为这条所谓惯例真能(到时)捆住中国的手脚。

  

  沉默的结果确实大多是消亡,可爆发的结果也不见得多是胜利。宋以偏安纳贡为国策;明奉“汉贼不二立”为圭皋;两者同亡于关外铁骑。讨论到这些历史问题,吸取经验教训以为今日叁考时,有一点应该注意到。在火器成为战争决定性装备前,经济优势并不能自动转换成军事优势。农业社会维持一支常备军,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而游牧社会天生就是全民皆兵。更不用说,骑兵在冷兵器时代对步兵的绝对优势,以及游牧社会生活锻造出的英勇善战是应召入伍的农民无法比拟的。而到了工业社会,经济力量基本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强弱,二战时比较国家军事能力的指标就是年产钢量。所以不能简单的将现在与历史进行比较。

  

  有些人谈历史时根本不考虑当时的条件、环境、信息,完全是出于现实的政治需要。这个问题左右都有,但右翼的“自由主义派”往往利用政府出于政治、外交上考虑的低调,大力宣传经过他们修正过的历史,特别是在对外政策略上,一方面把建国甚至1840年来反抗外侮、争取国权都贬斥为“义和团情绪”,另一方面又严厉甚至无中生有的批评政府出卖国家利益。这种作法显然是毫无逻辑和公正可言。

  

  还有一种论调以为,现阶段没有一个“民众授权的政府”就没有合法的国家利益,言下之意似乎是,现在的中国任人宰割也是活该。甚至号召外敌入侵之时要投降、要“合作”,并宣称这样才是“真爱国”,且人格独立、精神伟大;而若是支持“没有民众授权政府”与外国争利,就有走狗、奴才之嫌。我认为,正常来说,国内政治事务与国家的对外战略关系不大。不管谁当权,是什么体制,所争的是国内的不同集团,国家的利益应该是基本不变的。一个好的外交政策会对所有的国民都有利,甚至包括它最积极的反对者。同样,国家的灾难也不会有几个人能逃脱损失。如果因人废事,不管打着什么崇高的旗号,也都逃不出私心的作祟。

  

  

元宝推荐:神仙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