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做饭 -- 白鹤梁

共:💬27 🌺14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做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清蒸平鱼

据我个人所知,50后、60后基本都会做饭,而且一般学做饭的年纪都比较小。

50后、60后小的时候父母工作都挺忙,大人单位离家比较远的挺多,加之基本都是就近上学,学校不管饭。若家里没老人(姥姥、奶奶)打理,中午放学回家这顿午饭得自己解决,那时基本没小饭桌、配餐啥的。晚上呢,大人下班晚,有时也得把饭做出来。所以在做饭上,这帮人打小都会个三拳两脚的。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真是不假。

据我所知,许多50后、60后小学就开始做饭了,最简单的那种。比如赶在大人下班前把米饭闷出来,或粥煮出来,家长回来再炒个菜啥的,晚饭就齐活了。

那时我焖饭总掌握不好水量。水搁多了吧,那饭软不拉遢的,米都粘在一起没咬头,不好吃。水放少了吧,米粒里面净是硬芯,夹生。总之,做不好时总是挨骂。

那时大米是定量供应的,大米白面属于细粮,也不是常常做。问题于是产生了:上一顿大米蒸软了,刚有点心得,下次再做又是好几天之后了,那心得又没了。孩子么,玩性大,不怎么记事。那时米分好几种,最贵的好米记得是两毛五一斤(我说的是北京哈),最次的米0.152元一斤,叫“积米”。积米应该是国家粮库储备的陈米,粮店多写成“机米”,我琢磨着叫“积米”才对。积米吃水,蒸米饭时得稍多搁点水,好米得少搁水。米质不同,搁水的比例也不同,所以水量掌握不好,那米饭就不好吃。

记得那时我家蒸米饭是用吹水法:一口气轻轻吹下去,蒸好米时水坑儿坑底正好在米面上,则水量合适;蒸积米时,那水坑儿坑底得跟米面若即若离。问题是这种方法很不科学,因为一口气吹大吹小全凭经验,掌握好力度才行,这个得靠经验的积累。

其实米饭蒸出来质量不稳定,孩子掌握不好,大人也照样。比如吧,那时也常去大人单位食堂吃饭,我发现大食堂的米饭也忽软忽硬的。可见,即使是对厨师而言,蒸米饭也是个技术活。

此外,我还会做粥。粥分为大米粥、玉米面粥、碴子粥、高粱米粥等等吧,复杂点的还可以煮个小豆粥(呵呵)。做粥没啥技术含量,生熟尝一下就知道了,难煮熟的食材(比如小豆之类)先煮,大米后煮便是。

记得院里的老广还煮菜粥,北方人吃不惯,所以没做过。按北方习惯,粥应该是没咸淡味的,至多是煮熟后加点白糖啥的,北方人对咸粥比较拒绝。

至于说面食,我家大人手比较潮,不会发面。所以家里从没蒸过馒头、包子啥的,要到食堂买。当然,烙饼、擀面条、包饺子、馅饼之类还是会做的,这些面食不需发面。

粗粮无非是蒸窝头、贴饼子之类,也不难做。

最简单的饭其实是煮面条,一把挂面扔滚水里,搅和搅和就熟了,捞出来就行了,没啥技术含量。弄点炸酱、麻酱或搁点卤之类就可以开吃了。

其实,一个人厨艺如何,要看他做菜的手艺,凭主食混个大师的口碑可不易:)

依我经验,最容易做的菜是炒鸡蛋、荷包蛋和鸡蛋炒西红柿,好吃又简单,这两款一直是我的拿手菜:)

小时候常做炒大白菜、炒土豆丝,这俩菜我如今做得炉火纯青,并演绎出N多变形做法。常做的是醋溜:醋溜白菜、醋溜土豆丝。

醋溜白菜要先炸几个干辣椒入味(用葱花先炝锅那是必须的),炒的差不多时再搁点发好的木耳和提前炒好的肉末,倒入些许山西老陈醋。醋溜白菜的特点是好吃不贵。嘿嘿。

醋溜土豆丝要放些切成细丝的尖椒,模样漂亮些会提振食欲。

此外,在南方待过几年,特推崇清蒸。清蒸鱼特省事,把鱼收拾好,放点盐或豆豉,再倒点料酒,搁点花椒大料,姜丝葱丝,上锅蒸之即可,而且味道比红烧的鲜美,好吃。

在我同学中,许多男生一手的好厨艺。在80年代,那时的食材日渐丰富,似乎大家学习烹饪的热情很高,所以成就了许多民间一级大厨子。

呵呵。

通宝推:池塘中的雨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