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客观看待毛泽东的一些军事失误 -- 温相

共:💬17 🌺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一:关于晋察冀整军裁军的经过

关于晋察冀整军和裁军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其结果中当然消极的东西占有一些,然而,这种失误并不是没有来源的,或者说这次带有技术性失误的裁军应该放在那个历史背景下来衡量。

双十协定完成之后,我党对于和平建国的期望也是十分浓厚的,中共中央在给解放区和地方党组织、政府发去的指示中正式指出:“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已经从武装斗争转化为非武装的群众的与议会的斗争,国内问题应该由政治方式来解决,党的全部工作,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全文引自《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62、63页)

配合这个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包括三项具体内容,第一个就是推举毛泽东、林伯渠、周恩来、刘少奇、张闻天为即将出笼的国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共候选人,第二个就是著名的“迁都”,也就是中共当时考虑把中国共产党的工作行政总部迁往淮阴,根据李一氓的回忆,这件事中央交给他专门办理,他本人协同其他人一起用心考察了淮阴的外城、内城结构,并且提出修改的意见。(参见李一氓《模糊的荧屏》,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三个就是裁军。

裁军就是为了对即将到来的和平建国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贡献,这点上共产党人是言而有信的,毛泽东、周恩来在重庆同意了蒋介石对这方面的要求,回来之后即着手布置,计划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裁减三分之一,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再裁减三分之一。其中裁军的重点是晋察冀,因为晋察冀当时的部队一共是九个纵队、二十六个旅,加上地方部队一共三十二万多人。根据郑维山的回忆,晋察冀裁军速度很快,也很到位,一次性就裁减十几万人,表达了中共党人和平的诚意。(参见郑维山《从华北到西北》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七月版,第20、21页)

这次裁军是毛泽东亲自决定的,以后把这件事推给刘少奇,成为文革中批判刘少奇时刘的主要罪状之一。实际上,这次裁军虽说饱含着汰弱留强的目的,但是,这种目的和当时共产党对国内局势的判断来比还是不占主流的,也因此在具体执行中出现以后批判的“右倾”倾向,所谓为了和平而和平,裁掉了相当一批有战斗力的骨干人员转入地方工作。为以后晋察冀出现的困难埋下了伏笔。

对于中共党人的裁军和和平准备,美国人和美国政府曾经给予高度的评价,美国国务院一九四九年发布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中就直率的说到:“国民党内部有势力的集团对政协抱有强烈的憎恨,国民政府军事将领恐惧自己的地位的动摇而反对军队整编。”(全文引自《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12版,第201页)

而这个时候的蒋介石却不是这么想,李默庵回忆,蒋介石征询陈诚等人的意见,陈诚提供了一份国民党军实际的战斗力情况说明,在这份说明中,我们可以知道,国民党军当时拥有正规军约五百万人,其中三十六个军一共120万人完成了半美式装备,新一军、新六军一共十万人是全副美式装备,新收编的日军军械足够装备一百万人的武装。这样强大的军力让蒋介石食指大动,他说:“共果不就范,一年期削平之。”(参见李默庵《世纪之履》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十月版第250页)但是,国民党内部一些中间派并不同意这么早的发动内战,他们对贸然发动内战保留意见,张治中等人都提出过自己不同的看法,新桂系首脑白崇禧积极主战,而李宗仁则不以为然。然则蒋介石的黄埔系将领这时候可谓是踌躇满志。张灵甫公开叫嚣“挑起内战就挑起内战。”并不准备照顾舆论和美国人的脸面。

一九四六年一月十日,国共双方下令停火,二月十日,国民党当局制造了教场口惨案,接着在五月又制造了下关惨案,特别是教场口事件出来以后,毛泽东彻底抛弃了对蒋介石的幻想,三月十五日,毛泽东正式就以后的国共形势谈了两点认识,以后事情的发展都是基于这两点认识由来的。

所以,当我们今天回顾这段历史时就不能单纯的责备毛泽东裁军的这一指示,而应当充分考虑当时的历史情况,也由此可以看到到底是谁背信弃义悍然发动了内战,当然玩火者必自焚,蒋介石最后也被他自己发动的内战所吞没,这几乎就是不易的历史规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