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双面月球:冷战太空竞赛与我们的故事 -- 万年看客

共:💬231 🌺221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月之暗面2

阿列克谢. 列昂诺夫中校

星城,莫斯科

我们一直通过《生活》杂志紧密跟随着美国太空项目的进程。很显然,每一次双子星任务的成功都令每个人离发射最新的阿波罗飞船更近了一步,从而离登月的最终目标也更近了一步。

尽管我们在科罗廖夫于1966年1月逝世后的12个月里没有进行载人任务发射,但是但还是完成了一系列无人月球勘探任务。我们发射的探测器进入了月球轨道甚至在月面登陆,为我们计划中的载人登月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我当时正在为了月球任务而加紧训练。为了集中精力与资源,航天员被分成了两个小组。第一组的成员包括尤里.加加林和弗拉基米尔.科马洛夫(Vladimir Komarov)在内,受训操作最新的“联盟”式(Soyuz)飞船进行绕地球飞行。(科罗廖夫早在五十年代就开始了联盟飞船研发的理论工作。飞船的正式建造在他去世几年之后开始,其改良版本一致沿用至今。)

第二组由我负责指挥,训练科目是乘坐名为L-1或Zond的改良型联盟飞船进行绕月飞行以及乘坐同一系列的L-3飞船执行登月任务。瓦西里.米辛的计划很谨慎,他安排了三次双人绕月飞行任务,每次组员各不相同,最终一对组员将会获选执行第一次登月任务。

最初计划是由我和奥列格.马卡罗夫(Oleg Makalov)于1967年6月或7月一起执行首次绕月飞行任务,我做指挥。这样我们可以于1968年9月赶在美国人之前登上月球。

我们的绕月与登月计划和阿波罗项目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区别在于我们的计划是仅由一名宇航员乘坐登陆舱登陆月球,而另一人留在绕月轨道。因为我们使用的N-1式火箭推力有限。这是当年科罗廖夫为了发射L-3飞船而特别设计的。

为了应对登月时的极端困难,我们通过改装版米-4直升机进行了大量训练。登月任务要求登陆舱在绕月轨道上与飞船主体在极其精确地时间与地点进行分离,然后登陆舱要降落到距离月面110米的高度并盘旋至足够安全的着陆区域,此时航天员要将飞船切换至手动操作并最终着陆。他只有不到3秒钟的时间来评估着陆地点并将其坐标输入电脑,如果找不到足够安全的地点,他就必须操纵登陆舱返回指挥舱所在的轨道。如果说万一登陆舱在环形山边缘之类的地方着地,它很可能因为地势不平而无法再次升空。

为了对这种决定生死的判断能力进行训练,我们先驾驶米-4来到110米的高度,然后关闭引擎,让飞机一路下落,同时还要不断变换下落角度以调节螺旋桨转速。这个动作很危险,平时受到严令禁止。

我们在星城的大部分训练时间都花在了3000吨的巨型离心机上。这是为了让航天员体验重返地球时的重力效应。飞船重返大气层的时候速度要从每秒11.2公里减到8公里,这样才能安全进入大气层。为了减速,飞船要先短时进入大气层,然后弹开,然后再次进入。角度是一切的关键,角度要是错了,飞船很可能在重力的作用下严重变形甚至遭到破坏。

L-1飞船模拟器固定在离心机18米长臂的末端,使我们能练习调整重返角度,并在安全环境下体会角度错误时将要承受的在极大重力作用。我经受过好几次14G的重力,这基本上是人体的承受极限,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承受了极大地压力,体内多处出血。

只有我们这些亲身上过太空的人才能理解目前我们正为之受训的任务有多艰巨,多困难。我们一直不断地就“联盟”飞船及其登月系列的设计与外形提出各种意见,尽管早在当初设计与组装期间我们的大部分建议就已经得到了采用。

进一步的训练包括手动操纵飞船——我们所有的飞船都有自动和手动两种模式。根据飞行计划,大部分动作都是自动完成的,但我们必须能够熟练手动完成飞行全程中的任何动作,以防万一——好比当年上升2号重返大气层时的情况一样。

出了那次的事情之后,我坚持认为,身为飞船指挥官,在飞行期间与地面的联系越少越好——地面能做的无非是用一大堆我早已清楚的指示来分散我的注意力——而且要依靠手动而不是自动。

“只要满足这些条件,”我说,“你随便指给我一颗星星我就能在上面着陆。”

手动操作的最主要方面,也是我们的训练重点,是在任务的四个关键阶段对飞船进行定向的能力。这是通过一架极为精密的六分仪和其他星光制导仪器测量群星位置来完成的。

为了训练对这些仪器的使用,我们在莫斯科天文馆里花费了大量时间。但是在这里我们只能研究北半球的天空。为了了解南半球的星空,我们去了索马里的摩加迪沙。我在那里组织进行了两次沙漠远足,在凉爽的夜里我们向着南极的方向看去,用六分仪测量那些只有在南半球才能看到的星星。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